这里,每一寸土地都能感受到蓬勃发展的脉动;这里,一个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砥砺锋芒。
“孙悟空的故事,如果说有现实版的写照,应该就是我们连云港在新的世纪后发先至,构建新亚欧大陆桥,完成我们新时代的‘西游记’。”2009年,习近平同志考察连云港时提出殷殷嘱托,为这片土地植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基因,更注入了后发先至的磅礴动力。
黄海之滨,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徐徐展开,徐圩新区在磨砺中成长、在改革中发展、在奋进中跨越,在时代进程中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已然成为江苏沿海强劲经济增长极,正奋力谱写着“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我们将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创新驱动,打造比较优势,统筹谋划好新增长点、新动能,全方位提升园区发展综合竞争力,努力在加快发展、高质发展、转型发展、协同发展上攻坚突破,全力打造万亿石化产业集群、建设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化工园区。”连云港市副市长、徐圩新区党工委书记吕洁说。
矢志加快发展,重大项目挑大梁
走进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基地内管道绵延,以盛虹石化、卫星石化、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为龙头的三大石化产业集群全面形成,规划布局的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5000亿元,一座石化新城正强势崛起。
徐圩新区坚持在国家战略坐标系和全球产业大格局中谋划发展,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具备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年产16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斯尔邦年产240万吨甲醇制烯烃装置是全球单套甲醇处理量最大的装置……这些全国乃至全球“之最”见证了徐圩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
重大项目既是引领投资、支撑发展的“压舱石”,更是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引擎”。今年以来,徐圩新区全力以赴打造更陡峭的增长曲线,持续提升重大产业发展能级,主动融入全球化工园区坐标系,深入实施石化全产业链发展,强化二三产业联动,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有效协同,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服务保障产业项目落地建设过程中,徐圩新区坚持目标导向,完善专班式服务,对重点在建项目实施“挂图作战”,倒排时间节点,会办困难问题,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截至目前,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建成投用,石化产业基地内首家外资企业——奥升德年产20万吨己二胺项目全面建成投产,盛虹商业油气储运基地、高端深加工产业链等项目加快推进。徐圩新区以争分夺秒的拼劲提速冲刺,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持续铸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主引擎”。
在加速推动项目建设的同时,徐圩新区在新项目引育落地上持续突破。要想吸引高质量项目落地,关键是要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发展沃土,为此,徐圩新区结合禀赋优势,敲响全方位降本增效的奋进战鼓,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头版头条”,围绕强链补链延链,聚焦下游高端新材料、高端化工品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加大招商力度。总投资155亿元的弘盛尼龙全产业链项目、23亿元的贝迪新材光学显示膜材料及高分子膜材料等项目成功签约,一批“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和“铺天盖地”的好项目巩固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汇聚起向上生长的磅礴力量。
发力高质发展,创新赋能添活力
走进盛虹石化项目现场,一座高约60米、直径超2米的银色巨塔矗立在眼前,这就是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项目的主要设备之一。这座看上去“其貌不扬”的主精馏塔,实则“内有乾坤”:将回收来的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产的粗甲醇输入塔内,转化为绿色甲醇后,最终形成生产锂电池电解液的重要溶剂。随着“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绿色甲醇—新能源材料”产业链的贯通,一条全过程减碳的新路径探索成功,实现了源头绿色替代、过程节能减排、末端“变碳为宝”的创新实践。
在这个全球首条完整的绿色负碳产业链背后,是徐圩新区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的探索。今年以来,徐圩新区的发展不仅“向高端”,也更加“有智慧”。
在“钢铁森林”般的石化产业基地,了解生产现场的实际状况、实时掌握员工作业进程,对于高效生产与安全尤为重要。徐圩新区持续提升智能化水平,稳步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引导企业聚焦生产运营、质量监控等关键环节,打造了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
随着一辆输煤车进入虹洋热电厂区智慧磅房系统管理区域,红外对射、雷达、LED屏显示、车辆RFID卡、射频卡扫描天线等工具迅速启动,读取车辆信息、货物磅数,并将数字实时反馈至中控室显示屏。装卸完成后,堆取料机安全防护系统监控自动开启预警模式,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系统将自动报警并提醒现场人员处置。数智系统助力虹洋热电变为“云上电厂”,实现了依托5G网络开展设备参数监视和执行机构控制,大幅提升了管理效能,更形成了降本增效、人机协同、智慧发展的新局面。
追“智”逐“新”,徐圩新区主动寻求创新突破口,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安全智慧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徐圩港区港口码头和多式联运优势,投资建设国家风电控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潮汐能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级风电机组检测中心项目,打造国内风电产业高端检验检测服务技术高地;引导烯烃原料轻质化、优化芳烃原料结构,提高碳五、碳九等副产资源利用水平,大力实施绿色化学新材料等一批二氧化碳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形成综合能耗低、污染物排放量少的石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突破转型发展,蓄积发展新动能
徐圩新区坚定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目标,通过创新引领,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持续加快产业全面绿色转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凝心聚力绘制“三幅图景”。
——发展定位“导航图”。从顶层设计出发,结合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研究出台《徐圩新区打造万亿石化产业集群 建设全球有重要影响力化工区工作方案》,围绕3大目标细化24项重点任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健全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加快公共基础配套降本增效,有力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为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循环“设计图”。从规划到招商,徐圩新区坚持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原则,盛虹石化、卫星化学、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等3大上游产业集群和美国奥升德、韩国SK新材料、思派新能源等10余个下游产业链项目协同发展,各种基础原料在石化产业基地内部得到了充分利用。
——科技创新“全景图”。全力做好扩增产业规模、提高科技创新力、引进外资品牌企业“三篇文章”,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加快集聚,现有企业研究院陆续建成投用,加快推动企业由生产型、运营型思维向经营型、创新型思维转变,不断引育落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续招引一批中西部地区以石化为主业的科研院所。今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产学研活动25场,新增产学研项目17个,以科技创新赋能工业转型升级步履铿锵。
12月5日,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新材料中试基地项目正式开工。这一国内首家采用“政府+龙头企业”合作模式的新材料中试基地项目,将依托石化产业基地成熟的产业配套和大化工产业集聚优势,瞄准高端烯烃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电子化学品、电池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高技术领域,加快完善创新链、延伸价值链,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搭建产学研集合型、开放式中试公共服务。项目建成后,有望成为全省化工新材料中试转化服务平台的示范标杆,为江苏乃至我国华东地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突出重点领域深化改革攻坚,徐圩新区充分发挥园区管理制度优势,持续加大政策体系、产业基金扶持保障力度,围绕核心催化剂、核心工艺、核心装备实施科技攻关,推动一批应用型科技成果加快落地。同时,围绕构建生产成本优势,系统推进降本增效,不断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制度规则,从项目立项、招标建设、运营管理等全方位落实评价机制,强化效益效率优先,切实激发企业活力、提振发展信心。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力量,徐圩新区始终保持真抓实干、先行探路的改革魄力,以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全方位增强综合竞争力,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深化协同发展,开创发展新局面
10月12日,随着最后一条缆绳系紧,“斯托能力STOLT轮”顺利靠泊连云港港徐圩港区147#泊位,这是该泊位自5月中旬实现首船靠泊后迎来的第四艘大型国际航行船舶。据了解,该泊位启用后,有效联动石化产业基地公共罐区项目,打通液体化工品在徐圩新区的公共进出通道,极大提升了徐圩新区公共配套能力。
从原料“输进来”到产品“运出去”,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发展离不开基础配套的支撑。徐圩港区是连云港“一体两翼”组合大港的南翼,是徐圩新区发展临港产业的重要支撑,规划建设各类码头泊位113个,设计通过能力4亿吨。
今年6月徐圩港区口岸扩大开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12月通过国家级验收,徐圩港区口岸通关便利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30万吨级深水航道全面建成投产,实华30万吨级原油码头、公共管廊二期、海上综合救援训练基地等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面建成,宿连航道徐圩新区段已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8年建成通航后,京杭大运河将在徐圩港区实现江海直达,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也将成为全国唯一的内河、海港双向贯通的化工园区。
强化港产融合,推进产业协同迈向更高水平,徐圩新区加快构建化工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坚持区域一体化发展。围绕石化产业链畅通上下游,发挥新区大规模原料和强大生产能力优势,切实保障做好石化产业基地拓展区建设,支持承接新区原料落地延伸产业链条,全力扩大协同发展“朋友圈”,引领全市石化产业整体性协同发展,努力实现链条紧密衔接、产业联动支撑、区域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
潮涌千帆竞,奋楫正当时。站在新起点,崭新的篇章召唤奋斗者挥毫书写,梦想的征途呼唤追梦人勇毅前行。徐圩新区将聚焦主责主业,聚力能级提升,增创发展优势,努力打造万亿石化产业集群、建设全球有重要影响力化工区,为全市加快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贡献徐圩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