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联合体已成为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港区充分发挥沿江临沪的区位优势,围绕产业精准布局,通过“链主企业+科研院所+上下游伙伴”的协同机制,加速构建多层次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双向发力,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临港产业打造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江苏扬子三井造船有限公司是港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该公司牵头组建苏州市绿色节能液化气体船创新联合体,联合江苏沙钢钢铁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江苏科技大学等8家单位,聚焦超低温材料、低碳动力系统等“卡脖子”技术,目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船舶解决方案。目前,该创新联合体依托成员单位优势,已启动超低温材料研发、轻量化船体结构设计、低碳动力系统优化、智能安全监测等项目,部分技术进入实船验证阶段,有效推动船舶能效提升与碳排放降低,助力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
创新联合体正在港区各产业领域全面“开花”。由中广核高新核材(江苏)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航空航天线缆用含氟聚合物材料创新联合体,通过10家单位协同创新,实现了XETFE材料全产业链技术自主可控,推动我国在低空经济及航空航天领域实现从“技术跟跑者”向“规则制定者”的战略转变。
“联合体模式让企业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整合高校、院所、产业链资源,形成创新合力。”港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港区已推动组建多个创新联合体,覆盖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逐步构建起“攻关一批技术、落地一批成果、带动一批产业”的创新生态。
如何让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港区的答案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紧密衔接。一方面,积极引导联合体成员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平台,缩短研发到应用的周期;另一方面,强化政策支持,通过人才引进、金融扶持等举措为联合体“保驾护航”。
“创新联合体成员覆盖全产业链,不仅帮助我们突破了材料技术瓶颈,还快速对接了下游应用市场。”中广核高新核材(江苏)有限公司 技术副总监史丛丛表示,这不仅助力产品精准销售,更关键的是实现了以终端需求为引领的协同创新,推动攻关范式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攻坚”,提升行业痛点攻关效率。
以创新联合体为突破口,港区正深度对接长三角科创资源。下一步,港区将重点扩大联合体覆盖范围,在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培育新标杆;深化跨区域协作,吸引上海等大都市创新资源集聚;优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让更多“实验室技术”转化为“生产线成果”。“创新联合体是港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践。”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完善创新生态,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共进,为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