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利民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利民股份”)从苏北小城一家濒临倒闭的玻璃厂起步,以代森锰锌为根,在农化行业深耕不辍;10年前,深交所的钟声敲响,利民股份以破茧之势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上市至今,利民股份通过资本助力与技术双轮驱动,将“锚定农药主业、拓展业务版图”的愿景变为现实,其精神不仅是企业成长的注脚,更是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利民股份以30多年的积累为基,借力资本为翼,在并购整合,技术革新、全球竞合中迎来爆发式绽放。上市以来的10年,是利民股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方案”蝶变的10年。利民股份以10年为尺,丈量出我国农化企业转型升级的铿锵足迹。
资本筑基 破茧拓局 开启一场破釜沉舟的转型
利民股份的故事始于一场破釜沉舟的转型。
1986年,时任新沂市玻璃厂厂长的李明,面对的是简陋的车间厂房、无法生产适销产品的老旧设备和数百张焦灼的工人面孔。他万万没有想到,30多年后的今天,当时的玻璃厂可以发展壮大成为市值超30亿元的农药行业领军上市企业。
盘活企业的出路在哪?曾筹建过新沂市农药厂的经历点醒了李明。他毅然带领玻璃厂转产农药。经沈阳化工研究院专家的指点,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菌剂、当时效果最优异的创新农药品种——代森锰锌进入他的视线。代森锰锌杀菌剂被誉为“当代全球新型农药市场的一株常青树”,不仅对“农蔬果植”等有防病害的作用,而且杀菌范围广,不易产生抗性,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同类杀菌剂。随后,他紧锣密鼓地筹备启动资金、生产设备。1988年,第一批合格的代森锰锌原药成功产出,工人们的欢呼声穿透了苏北小城的暮色。李明大胆转产让濒临倒闭的玻璃厂起死回生,企业也由此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1989年,利民化工厂正式成立。自此,第一代利民人在“所获之利、回报于民”的企业精神指引下,开启了“利民时代”。
1990年,国内首套年产300吨代森锰锌装置成功投产;1995年,代森锰锌产品获得工厂等效采用国际粮农组织标准(FAO)生产代森锰锌的证书;1996年,利民化工厂改制为利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液膜分离回收废水中高浓度酚、氰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非洲坦桑尼亚利丰公司成立;2009年,股改完成,公司更名为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自此开启逐梦上市之旅。
上市不是冲刺,而是一场耐力赛,2015年1月5日,董事长李新生接到电话通知,要在当天下午6点前拿到批文。“在干冷的北京街头,我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证监会,去领那张宝贵的批文。但是人家下班了,我们根本无法进门,在那个陌生的城市,那种心情只有亲历者才能感同身受。"李新生回忆道。
2015年1月27日,深交所的钟声为利民股份敲响,利民人在欢呼声中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上市公开发行2,5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为1亿股,投资者用真金白银为利民股份稳定优良的业绩买单,开盘当日升幅就涨停。上市募集到的资金,成为利民股份撬动行业格局的杠杆。自此,利民股份开启了资本赋能的新征程。
破浪出海 全球落子 缘于“借力突围”战略的实施
利民股份的全球化征程,缘于“借力突围”战略的实施。
1992年,国内农药市场尚在萌芽阶段,利民股份巧借代森锰锌为矛,创造性地联合地方管理部门,通过基层农技人员网络撬动了国内新兴市场。这一科技搭台、市场唱戏的模式,不仅让代森锰锌产品在短短几年间广开销路,从新沂辐射到全国,更在日后为企业全球化布局埋下伏笔。
光靠代森锰锌单一产品指定是不够的,利民股份与沈阳化工研究院、江阴农药厂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发新产品,新研制出的杀菌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及烟剂在上市第1个季度就卖出了50吨,随后又先后开发出疫霜锰锌可湿性粉剂、新农药品种“叶斑净”、百菌清原药,形成产品系列矩阵。在大量引进技术力量和相关人才的同时,利民股份兼并了新沂化工研究所,一口气研发出6个新产品,成功完成3个项目。
不久后,利民股份又开发出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迈出了走出国门的第一步,在广袤的国际市场上开始了利民股份自主品牌产品的销售。
利民股份拓荒的第一站就选定非洲。2005年,非洲坦桑尼亚利丰公司成立,2005年至2017年,当时担任非洲公司经理的利民化学副总经理兼物流部部长吴铭富回忆起开拓非洲市场的经历时说:“我与团队并肩作战,从来不搞特殊,秉持‘为了坦桑尼亚农业丰收’的使命,将非洲公司发展成为坦桑尼亚最大的农药公司,让利民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非洲大地落地生根。”
利民股份的农药产品覆盖农药杀菌剂、杀虫剂及除草剂三大类。得益于丰富的产品线,利民股份在拉美市场形成多点开花的局面。
阿维菌素是微生物发酵类的农用抗生素,用作杀虫剂、杀螨剂。2012年,利民股份牵头成立巴西阿维菌素登记任务小组,于2014年取得该产品登记,10年间持续为巴西市场提供高品质的原药产品。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是阿维菌素的行生产品,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在拉美区域主要用于棉花、水稻等作物病害虫的防控。针对拉美市场的特点,利民股份开发出高含量单剂及多款复配制剂,投产效果优异。此外,三乙膦酸铝杀菌剂等产品畅销拉美,均在当地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2019年,全球农化市场内卷加剧,利民股份积极调整策略,将“自主登记”作为全球化新引擎,在巴西、东南亚等重点市场加速代森锰锌、草铵膦等核心产品的本地化登记,开启新的销售模式,向客户提供更为多元化的产品。
在国际市场扩张的同时,利民股份还不忘持续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的开发。2016年,利民股份主导修订的85%代森锰锌FAO国际标准获联合国通过,打破了欧美企业的长期垄断;2024年,GLP实验室通过国际认证,成为全球仅有的20家农药GLP实验室之一。这种“标准出海”战略,让利民股份从“中国制造商”跃升为“规则制定者”,海外营收占比逐年提高。
本土深耕 重组强链 书写一部并购创新的突围史
利民股份的成长史,是一部以并购为刃、以创新为魂的突围史。
从代森锰锌单一产品起步,到逐步构建杀菌剂、杀虫剂、兽药全产业链矩阵,利民股份通过一系列战略性并购与技术创新夯实了主业根基,在行业洗牌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从2015年开始,我国农药企业迎来了“出海”的窗口期,也迎来了全球农化行业的并购潮。
2017年,利民股份完成对双吉化工的收购。这一收购不仅整合了代森锰锌的制剂产能,更使利民股份国内市场占有率从45%提升至60%,奠定了其在杀菌剂领域的霸主地位。双吉化工的渠道网络与品牌资源,与利民股份的原药优势形成“原药+制剂”协同效应,代森锰锌产业链价值得以最大化释放。
2019年,利民收购威远资产组(威远生化、威远药业及内蒙古新威远),完成从单一杀菌剂龙头向综合农化巨头转变的关键一跃。威远生化的阿维菌素类杀虫剂工艺、威远药业的兽药板块,与利民股份原有业务形成互补。并购次年,利民股份的营收比上一年增长54.91%,其中,兽药板块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此次利民威远收购重组,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无论是国家的经营环境、结构调整,还是行业内各大企业的整合、分拆、兼并、重组,这都是历史的潮流。在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应顺势而为。”李新生坦言。
2021年,利民股份收购“大生”中国区的品牌资产、技术配方、工艺及业务。“大生”等高端品牌的专有工艺技术和品牌,不仅激活了代森锰锌的全球价值链,利民股份也进一步巩固了在代森锰锌领域的技术优势,同时依托数字化业务生态及业内顶尖的生产管理水平,以研产销全产业链一体化从源头上保证了“大生”等品牌产品的品质和安全供应。
这几次并购重组,始终围绕主业展开——补链、延链、强链。双吉化工强化了代森锰锌的制剂能力,威远生化拓展了杀虫剂与兽药版图,“大生”品牌打通了全球化通道,而每一次并购后的整合,又反向推动利民股份整个管理、研发、生产的深度变革。
近年来,“双碳”目标下农药行业绿色转型成为大势所趋,生物合成技术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数字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上市至今,利民股份不断加大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建设投入,以“智改数转”为抓手,聚力打造“智慧工厂”,在江苏省、河北省先后建成数控中心、智慧物流中心、智能仓储等智能化项目。2023年,利民股份旗下利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三乙膦酸铝制造车间获评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利民股份通过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了企业MES、能源管理系统、安全环保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企业数据流、业务流、管理流等各业务数据在线互通共享,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
合成智造 创新发力 抓住改变命运的重要机遇
利民股份深知,技术短板是制约国际竞争的最大桎梏。2024年,国家提出加快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产业化,为合成生物新型农药开发及应用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家既有生物合成又有化学合成的上市公司,利民股份又一次抓住了历史赋予的发展机遇。
在内部战略发展研讨会上,领导层一致决定对战略发展规划进行微调,由“三轴联动”发展战略,调整为“以生物合成为主,以绿色化学合成、新能源电池电解质技术与产品为辅,协同发展的‘一主两辅’”发展战略,明确将合成生物技术研发确立为企业稳健前行的新引擎。
精草铵膦、草铵膦产品不含氯,对土壤友好。利民股份敏锐地察觉到,未来精草铵膦产品开发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利民股份与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郑裕国院士团队合作,积极推进年产1万吨精草铵膦一期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原料近100%转化率,且无中间物残留,真正做到了农药的增效减量和生产过程减碳。利民股份的产品以“金紫电”“紫电青霜”命名,在全球市场推广销售,获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2024年,利民股份研发多杀霉素、米尔贝霉素等生物农药的合成生物学实验室和开发低毒高效含氟农药新品种的氟化学实验室顺利落成并投入使用,德彦智创创制研发平台及生测实验中心正式运营,在科研探索与创新实践的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同年,利民股份首个含氟杀虫剂“氟虫脲”完成田间试验,药效较传统产品大幅提升,计划2025年量产。该公司研发总监许梅表示:“含氟化合物的突破,将让利民股份拥有国际高端市场话语权。”
小肽生物农药以低残留、高靶向性为特点,有望替代传统化学农药,成为粮食安全与环保政策下的新增长极。2024年,利民股份与绿信诺生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小肽生物农药,标志着其“合成生物”战略正式落地。
兽药曾被视作利民股份的辅助业务,但其营收正在逐年稳步增长。这一增长源于威远药业的原药制剂一体化战略——伊维菌素、泰妙菌素、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奥来可等兽药产品在生猪、禽类市场市占率稳步提升。
利民股份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自研等形式,储备多个新型生物发酵类农兽药产品。目前,利民股份阿维菌素、精草铵膦、多杀霉素、截短侧耳素等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大田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宠物驱虫等产品处在技术优化、大田试验、登记准备等不同阶段,将根据最终结果决定立项生产。
从“模仿创新”转向“源头创新”,这才是利民股份与国际巨头对话的底气。
战略谋远 锚定未来 迈向合成生物农业的新蓝海
利民股份上市的10年,是资本与实业交织的10年,是“根系深扎”与“破土而出”并行的10年。从2015年深交所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起,利民股份便以集团化运营为舟,以资本市场的信任为帆,在行业浪潮中驶向更远的蓝海。
李新生坦言:“上市10年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兼并收购和改革整合,虽然经历了破茧成长的疼痛、疫情袭扰的考验和行业及资本市场低迷的叠加困境,但利民股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越发坚实。”
据李新生介绍,10年间,利民股份通过并购整合、股权激励、股票回购与持续分红,让资本市场成为“一主两辅”战略的破局之力,辅以集团化运营和集团化管理体系,让利民股份逐步从单一杀菌剂龙头蜕变为农化全产业链巨头。
2015年上市之初,利民股份仍是一家以代森锰锌为核心的区域性企业,但资本市场的赋能让其迅速拉开集团化序幕。2018年,利民股份启动管理架构改革,以利民控股集团为主体,设置新沂本部、双吉化工、威远生化、内蒙古新威远四大生产基地,形成“原药一制剂一销售”一体化链条。这一改革并非简单的名称更迭,而是资源的深度整合——研发由集团技术中心统筹,市场由全球营销中心统一调度,生产则由智能制造平台实时监控。
在资本市场的10年,利民股份始终以“长期主义”为锚,以“所获之利、回报于民”为魂。面对农化行业周期波动与股价起伏,利民股份选择以真金白银传递信心——先后3次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累计投入1.65亿元;李新生个人增持6,500余万元,用行动诠释“与投资者共进退”的承诺。而累计8.13亿元的分红、近3年46.8%的分红率,更让利民股份成为A股农药板块的“价值标杆”。
自2015年上市以来,利民股份股价累计涨幅超300%,海外业务毛利率稳定在35%以上。2024年三季报显示,当年前三季度利民股份实现海外营收13.66亿元(占总营收的29%),净利润比2019年同期增长132.76%,成为A股农药板块罕见的“抗周期标杆”。而“金牛投资价值150强”“天马奖最佳董事会”等荣誉,则印证了其“全球布局、本土深耕”战略的长期价值。
利民股份对员工的关怀,也体现在方方面面。上市至今,利民股份已成功实施了1次员工持股计划和4次股权激励计划,授予股数约1,065万股,涉及核心管理、技术及业务人员294人。这种资本定力的背后,是利民股份深耕主业、聚焦副业的真实写照。领导班子深知资本是工具,不是目的。利民股份的钱,只会花在企业发展的刀刃上。10年间,利民股份通过定增、公开发行可转债等方式,先后募集资金20.07亿元,全部投向并购整合与技术改造,从未涉足房地产、金融等热门赛道。
站在上市10年的时间节点,利民股份的战略目标已清晰:锚定“一主两辅”——以合成生物学为矛,以氟化学与兽药为盾,向合成生物农业的蓝海进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