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江苏化工网 化工园区登录 专业委员会登录

Hi,欢迎来到江苏化工网 联系我们

Hi,欢迎来到江苏化工网 联系我们

江苏化工网 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 会员动态 常州大学:探索特色办学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常州大学:探索特色办学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2021-01-18

1978年,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常州大学的前身――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分别在无锡、常州两地应运而生。这所以服务国家改革开放重大项目和地方石化产业发展为初心的本科院校,在时代浪潮中扬帆起航。沐浴着中国石油化工行业以及江苏地方经济跨越发展的春风,伴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常州大学逐渐从草创时的幼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纵观其朝气蓬勃的发展过程,石油石化、创新创业、红色文化三大办学特色不断彰显,且彼此融合,正成为这所高等院校鲜明独特的烙印。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说:“当前常州大学正处在继往开来、乘势而上的大好时期。学校通过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面向国际以及与之融荣与共的战略合作与互动,加强内涵式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全体师生员工凝心聚力,锐意创新,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石油石化 产教融合的深度

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常州大学因石油石化而建,因石油石化而兴。40多年来,常州大学为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例如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厚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等众多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才,更有一大批毕业生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系统成为骨干。石油石化特色已成为常州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依托优势学科,赋能行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常州大学突出问题导向,积极主动作为,牵头发起成立中国化工安全教育联盟,在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平台桥梁、培养化工安全人才方面进行尝试和创新,调动高等教育、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以及教育平台等社会主体在化工安全教育中能动性,打造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互学互鉴的石油石化安全人才培养的命运共同体。学校着力推动行业协会合作、拓宽地方行业服务渠道。在大庆石化、金陵石化、扬子石化等大型石化公司中,由常州大学机械学院的刘雪东教授团队研发的含油化工污泥干化热解一体化技术,有效解决了污泥残渣排放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难题。该技术通过对污泥中的水进行减量,可将污泥排放的重量降低至原排放量的1/3左右,进而大大降低了石化企业的排污成本。

走出去请进来,常州大学扎实推进校企精准对接,创新合作再创新高。2020年,学校多个团队赴扬子石化、金陵石化、安庆石化、齐鲁石化、大榭石化等中石化、中海油下属企业,围绕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了技术对接。2020年常州大学与中石化科技部及下属企业共签约项目42个,其中中石化总公司项目12个。学校专家参加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全国石化化工新技术交流会、年度科技工作会、全国石油石化科技成果推广交流会等重要会议。2020年,学校获批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石油和化工行业多元热流体稠油及非常规油气开采技术工程实验室。

2020年,常州大学各技术转移分中心走访企业600多家,进行科技服务超过800人次,有效助推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学校在化学化工、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环境治理与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代表性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应用。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数稳居全国高校前50强。

有产业话语权,才能深度协同推进领军人才培养。学校通过与行政链、产业链等良性互动和同步运作,变服务为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常州大学已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40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1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2个、产学研基地429个、校企联盟396个。

创新创业 激扬奋发的热度

“学院为我们建立了专业的教师辅导团队,带领我们从书本中走出来。”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刘雅莉连续4年参加石油类品牌赛事“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并获得三等奖、一等奖等。她说,这得益于学院“校内教师核心指导组+企业导师指导”的双指导模式。刘雅莉目前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从本科到研究生,刘雅莉在常大度过了7年时光,成为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见证人。近年来,“双指导”+“双平台”+“三级资助体系”,这种“2+2+3”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取得可喜成绩。据初步统计,2016~2020年,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研究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7项、省部级奖项25项。

据了解,常州大学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国家级石油钻采及储运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为依托,为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开发了免费使用的软硬件实验平台。在此背景下,刘雅莉的研究课题通过“省立―校助―学院资助”三级资助体系,申请完成了省级创新项目,并参加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这种三级资助体系,使得像刘雅莉这样的学生有更多的资源与能力开展课题研究,切实提升他们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020年,由龚亮领衔的“蜀姜筑梦”团队,以姜黄技术创新项目成功助力四川省犍为县产业精准扶贫,通过新型产学研模式,将高校科研优势与区域产业优势无缝对接,有效提高了高校的科研服务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此举既提升当地农产品产业附加值,更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去年,该项目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摘得银奖,今年又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银奖。其指导老师常州大学药学院医学院(筹)的徐德锋教授是药物化学博士、病理学博士后,更是江苏双创团队领军人才、2020年第十一届中国发明创业奖、2019年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的获得者。

如何培养双创人才,是常州大学不断思考的问题。作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常州大学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积极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近3年来,学校涌现了400多个创新创业团队,30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获得了含“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在内的100余个奖项。

红色文化 党建引领的温度

“党建工作的实质是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寻找路径,让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让每一名师生党员都充分体现先进性价值。”陈群说。

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是学校首个获批的教育部党建项目。今年疫情暴发以来,该党支部迅速在线上号召党员就近参与疫情防控,全部党员投入到所在社区或村委的防疫工作中。而这些学生党员们心中共同有着一位品质像油井钻头一样过硬的榜样――原副院长、共产党员韦忠良教授。韦忠良教授一生坚守石油阵地,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上,在患重病手术后仍坚持回到课堂,最终倒在为之奉献28年的讲台上,终年56岁。7年来,韦教授的精神感召着一届届学子,已经成为学院一面鲜红的旗帜。

2020年7月1日,石油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孔泳教授被授予“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有23年党龄的他不仅潜心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还热心服务社会,担任常州市少先队“导师帮帮团”导师等。今年疫情期间,孔泳积极投入免疫器材研发,研制出可用于快速检测新冠病毒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该设备只需以血清作为样本就可进行病毒检测,避免了上呼吸道采样时的传染风险。

叶思远是常州大学药学院医学院(筹)制药工程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党员,每周他都雷打不动地在参加“研习舍”的宿舍党建活动。2019年,研究生党员们自发组织了红色“研习舍”。“研习舍”创新开展了加强理论学习的“红色晚自习”、分享学习体会的“宿舍分红日”、增进党员联系的“宿舍牵红线”、彰显先锋作用的“红云战疫”等特色活动,在加强党员自身教育的同时,也全面辐射着研究生群体。截至目前,“研习舍”已组织开展相关活动10余场,引领300余人次参加红色文化学习和实践,并先后发展了3名预备党员,阵地育人功能得到初步彰显。常州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张继延说:“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导师往往更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科研水平,更加侧重在业务上进行指导,在研习舍开展红色晚自习宿舍牵红线等主题活动,能更加注重他们的思想引领。”常州大学研习舍做到了学习有阵地、思想有引领、服务有跟进、责任有担当,同时也提升了党员、形象,以及先进性和引领性。

据悉,常州大学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入选常州市党员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构建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 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获2019度常州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成果奖。2020年,常州大学开展了第二届“红色五月铸魂育人”活动,包括“30位馆长讲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课”“30种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展”“第二届马克思日――马克思主义防疫观”活动、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故事微视频展播、“红馆”讲解员培训与比赛等8项活动,“红色五月・铸魂育人”项目获得了江苏省高校最佳主题党日活动优胜奖。

常州大学校长蒋军成说:“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常州大学重点聚焦科技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围绕石油石化行业特色,大胆探索产学研合作实践新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面向新兴产业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站在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考卷,新一代常大人明确树立了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着力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攀升、师资引育、开放办学、治理体系、精品文化、支撑保障、民生服务、校地共融等“十大工程”,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建校50周年之际,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跨入江苏高水平大学行列;在建校60周年之际,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跻身全国高校百强,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

协会介绍 学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

协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025-8799064 

会员服务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学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主办单位: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 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 技术支持:南京苏化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