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围绕循环化和绿色化开展了大量的探索,2024年塑料循环利用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3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上游炼油端推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政策中明确鼓励资源的循环利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探索废塑料、废润滑油、废弃油脂、废弃生化污泥等废弃有机物与原油耦合加工;鼓励重点开发废塑料低能耗热解与净化预处理技术,开发低碳排放的废塑料油深加工成套技术,加快废塑料化学循环工程试点示范;鼓励炼油过程“三废”资源化利用;积极有序发展以废弃油脂为主要原料的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等生物质液体燃料。
在这一大政策背景下,塑料的化学回收、生物基化工品等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转型的重点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塑料和塑料循环利用方面,SK、BASF、Sabic、中石化等全球石化巨头纷纷在化学回收领域进行布局;大陆集团和固特异推出含有回收材料的绿色轮胎产品;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进入产能加速落地阶段。
材料绿色转型方面,我国可生物降解塑料产能快速增加,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和消费国;生物基化工品进入快速发展期,不断涌现新的产能扩建计划。
一、化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化工废弃资源量大,种类繁多,不同废弃物之间的性能和无害化处理需求差异巨大。为了更好地呈现2023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以下以塑料、橡胶、电池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种类为例进行讨论。总体来看,2023年塑料循环利用行业在政策关注下成为热点行业,橡胶和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产业化进程也持续加速,整体化工废弃资源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1.1 塑料循环利用
2022年3月初,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来自175个国家的与会代表通过了一项终结塑料污染的决议,代表着全球对于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再次提升。同时,决议指出建立一个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2023年5月,在法国巴黎召开INC-2;2023年11月,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INC-3。
除此之外,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开始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塑料污染治理。2023年11月,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从能源转型到甲烷和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再到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减排协同等方面,以及在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中美两国决心终结塑料污染并将与各方一道制订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环境塑料污染)国际文书,共有25条声明均达成相关共识。2023年7月,欧盟委员会提出对汽车制造使用的塑料至少25%源自回收,对机动车辆的重复实用性、可回收性和可回收程度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国内在环保低碳理念的推动下,从政府到各个行业参与者也做了大量工作,推动塑料循环利用行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条的产业结构,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2023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探索废塑料、废润滑油、废弃油脂、废气生产污泥等废弃有机物与原油耦合加工;鼓励重点开发废塑料低能耗热解与净化预处理技术,开发低碳排放的废塑料油深加工成套技术,加快废塑料化学循环工程试点示范。2023年5月,商务部、发改委联合发布《商务领域经营者使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办法》,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科学稳妥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塑料污染治理。
2023年3月,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生态环境部固体司负责同志主持召开塑料污染治理专项工作机制联络员会议,传达有关文件精神,总结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进展成效,研究部署2023年塑料污染治理重点工作。会议强调,在塑料污染治理中,应加大工作力度、夯实工作基础、确保工作实效、形成工作合力,加强沟通衔接、协同配合,共同研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深度参与全球塑料污染治理。
2023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 加快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废旧产品回收利用更加规范,形成一批可以复制、可推广的回收先进利用模式,推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
在国家层面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的同时,上海市、四川省等从省级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塑料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上海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延长上海市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试点(第一批) 和塑料类可回收物单独回收试点(第一批)期限》的通知,鼓励试点单位在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塑料类可回收物单独回收等方面,进行更长周期内的试点,进一步精细经验总结,提升效果,力争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模式路径。四川省出台《四川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左右,年产值达到500亿元,年碳减排量达到4500万吨以上。
在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各企业在回收分拣和塑料循环利用方面开始进行布局。据统计,截至2023年11月,国内塑料回收行业新建、拟建项目共有31个,改、扩建项目共有14个,涉及回收分拣、再造粒及下游再生塑料的生产。我国的塑料污染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政策的推动加快塑料回收行业的不断发展,未来政策将继续在再生料使用、产业链协作中继续发力,促进废塑料行业的持续前行。
在全球共识的推动下,全球各类企业在废塑料回收系统、废塑料加工技术和废塑料的下游利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传统的塑料生产企业、塑料分拣回收企业和下游制品企业及品牌商都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SKGC已开始在韩国蔚山建设“大型废塑料回收综合体”,这个项目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废塑料回收综合体”,未来将同时使用3种化学回收(先进回收)技术,包括热裂解、高纯度聚丙烯(PP) 溶解和解聚,对各种废塑料原料进行处理。这些原料包括外卖包装、瓶子、汽车零部件和某些塑料纺织品等,甚至能够将一些塑料(例如乙烯基和其他复合塑料)转化为可用作原油替代品的化学材料。预计每年可将32万吨废塑料转化为新资源。
塑料回收分选方面,瑞典塑料回收公司Site Zero分选厂2023年完成了扩建升级,使Site Zero可完全实现净零排放。Site Zero整个工厂的送料皮带长达5千米,配备了60多台陶朗AUTOSORTTM分选设备。工厂试运行期间的数据表明,入料中95%的塑料包装可被回收,分选后可实现高达98%以上的纯度。自2024年起,除了处理瑞典的塑料包装外,Site Zero还将处理来自芬兰家庭产生的大部分废塑料。未来,瑞典塑料回收公司将投入Site Zero的二期工程,计划于2025年实现塑料的清洗和造粒。目前,瑞典约有33%的塑料包装被回收,而Site Zero的目标是希望到2025年,将瑞典的塑料回收率提升至55%,并最终逐步实现100%回收。
废塑料处理技术方面,霍尼韦尔宣布与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就在废塑料化学循环领域展开进一步深入合作达成共识。渤化集团拟在天津建设塑料回收工厂,计划采用霍尼韦尔UpCycle 工艺将混合废弃塑料制成优质再生聚合物原料(RPF)。巴斯夫已与东南亚领先的再生塑料制造商 Teamplas 集团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将使用巴斯夫添加剂,将消费后塑料垃圾转化为全新的高品质办公设备和汽车内饰部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傅尧教授和邓晋副研究员团队联合荷兰Utrecht大学Li Shen教授报道了一种通过乙酸化学解聚实现废弃PET塑料升级回收的方案。与从化石资源制备PET聚酯的工艺相比,该工艺的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和全球变暖潜力分别可降低70%和40%以上,是目前所有PET化学回收方法中对环境影响最低的。该研究为实现废弃PET塑料和涤纶布料的闭环循环提供了一种工业化成本更低、经济吸引力强、处理过程更加绿色低碳、对原料来源耐受性更加强大的新途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新型化学回收技术,能够将废塑料转化为高价值的化学品。运用均相催化和非均相催化技术,先通过加氢甲酰化,把热裂解油中的烯烃转化为醛;再将这些醛还原为一元醇和二元醇,氧化为一元羧酸和二元羧酸,胺化为一元胺和二胺;并且利用该技术生产的高价值化学品,相较于用石油原料生产的化学品,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上至少降低了 60%。
废塑料下游的应用方面,废塑料回收加工企业与下游的产品生产商一起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格林循环与松下集团就PCR塑料的应用达成战略合作,推动在电子电器领域使用再生塑料的深度合作;SK化学携手Sonopress推出100%再生PET制成LP唱片,用循环回收PET(CR PET)取代传统唱片生产中使用的聚氯乙烯(PVC),并通过在唱片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天然气或蒸汽的创新工艺将能耗降低了约85%;SABIC和微软携手推出了首款采用海洋回收塑料(Ocean Bound Plastics,简称OBP)制成的Surface系列连接设备和电源外壳,含 20%的海洋回收塑料。
1.2 橡胶循环利用
国际回收局(BIR)轮胎和橡胶委员会主席在会议上表示,未来25年,预计再生橡胶需求量将比目前增长5倍,达到每年20万吨,部分国家要求一定尺寸以上的矿用卡客车轮胎必须100%回收利用。因此,橡胶的回收和循环利用行业正在蓬勃发展。
德国大陆集团于2023年推出了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轮胎系列,此系列轮胎中有65%来自于可再生材料、回收材料,以及符合ISCC PLUS质量平衡认证的材料。其中可再生材料比例达到了32%,回收再利用材料的比例达到了5%。大陆集团的目标是将在2030年时实现全系列轮胎产品中都能使用超过40%的可再生和回收材料,在2050年以前实现全系轮胎产品使用100%可持续材料。其马牌Ultra Contact NXT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一步。
固特异在2023年将开始生产销售“70%可持续材料”的轮胎,并宣布推出90%的可持续材料样胎。固特异还设定了,2030年将在轮胎行业中引入第一个100%可持续材料轮胎的目标。
西班牙废旧轮胎回收集团Life for Tyres(L4T)公司在西班牙中部的普埃尔图拉诺开设了第一家报废轮胎回收工厂。该工厂是欧洲最大、最具创新性的废旧轮胎回收厂,每年有能力处理2700万吨废轮胎。
国内方面,《再生橡胶行业绿色工厂评价》于2023年4月正式实施。此评价标准明确规定再生行业绿色工厂的评价总则、评价要求、评价程序及评价报告等。2023年6月,山东省率先进行再生行业绿色工厂评价。
企业方面,2023年5月天津市万达轮胎集团有限公司和伊克斯达(青岛)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以废旧轮胎绿色循环利用为核心,展开全面战略合作。这一合作旨在共同推动废旧轮胎的高值化应用,引领全行业实现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和高值化。未来,双方将加强技术交流,并在新品开发、配方验证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共同打造废旧轮胎高值化应用的范本,共同推动废旧轮胎循环利用和装备相结合,推动建立资源循环型轮胎产业体系。
1.3 动力电池循环利用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退役量逐年上升,退役动力电池的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大量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积极布局,推动相关技术和产业化的持续前进。
政策方面,2023年国家及各省市陆续推出动力电池循环相关行业政策。福建、青海、四川、天津等省市在工业碳达峰方案中,提出逐步推动新能源发展及动力电池的回收。部分省市发布《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鼓励发展、构建新能源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提升再生资源的加工与利用。
产业化方面,国内外企业已经开始推动产业化落地,部分企业继续扩大回收产能。电池回收利用湿法冶金和海外市场拓展成为天奇股份的重点关注方向。湿法冶金方面,天奇股份与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湿法冶金项目,共同打造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产业链闭环。与蜂巢能源合作新建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利用湿法冶金项目,产能规模为年产0.5万吨碳酸锂及2万吨磷酸铁。海外市场拓展方面,2023年4月,天奇股份与Stellantis集团签署备忘录;6月,与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签署谅解备忘录;通过与境外企业的合作,天奇股份积极构建全球化锂电池循环利用生态圈。
格林美与全球电池厂和新能源汽车厂积极打造“电池回收-资源再造-材料再造-电池包再造”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模式,先后在中国、韩国、印尼建成7个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中心,建成20万吨/年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拆解产能。
2023年11月,安徽西恩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52万吨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综合回收利用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公示,此项目是目前国内针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回收的最大规模的规划项目。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的信息,目前我国已建成1万余个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仅2023年1—5月,回收利用废旧动力电池11.5万吨,超过2022年全年总量。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培育了一批梯次利用和回收再生的相关企业。随着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政策及商业模式的越发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我国将尽快实现动力电池回收的市场化模式。
二、生物基及生物降解化工产品
生物基化工品及可生物降解塑料作为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特别是可生物降解塑料作为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行业发展速度不断加速,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可生物降解塑料生产和消费国。
2.1 生物降解塑料
我国可生物降解塑料市场的发展也严重依赖政策的支持,2023年以来在不断完善的顶层政策架构的指导下,呈现出了向地方和行业进行下沉,增加政策的落地性和可执行性的趋势。
各地方的整体塑料污染治理方面,2023年2月份,广东省珠海市制定并发布了《珠海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2023—2025年)》;10月份,河南省发布《河南省禁止和限制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名录(征求意见稿)》,从塑料污染治理的角度推动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应用。
在行业方面,政策端的关注点是邮政快递行业,2023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各个层级的政策推动快递包装的转型。特别是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邮政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委印发《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要求聚焦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提升快递包装标准化、循环化、减量化、无害化水平。在此之前,各省市自治区推出了地方性的推动快递物流行业塑料污染治理相关政策。2023年4月,上海和黑龙江邮政管理局率先发布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意见;5月份后,内蒙古、广东、重庆也陆续推出相关政策推动快递物流行业的塑料污染治理。在政策的推动下,快递物流行业将成为2024年可生物降解塑料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分产品来看,聚乳酸(PLA)和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仍是最主要的可生物降解塑料种类,聚羟基脂肪酸(PHA)产能快速发展,聚乙醇酸(PGA)和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等材料也表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
2023年,PLA投产产能和新披露的新建产能规模继续增加。投产产能方面,11月14日,普立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PLA、7.5万吨乳酸一期项目投产,我国PLA产能规模达到27万吨/年。新披露的新建、拟建产能方面,2月6日,内蒙古禾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全生物可降解材料及6万吨PLA项目获批;2月13日,山东寿光金远东变性淀粉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乳酸、10万吨丙交酯或10万吨PLA项目环评公示;3月3日,枣庄聚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PLA生产制造加工项目环评公示;4月24日,新疆东誉绿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高纯L-乳酸、5万吨L—PLA建设项目报批前公示;5月和7月份金丹与苏尔寿和清华大学签署技术合作协议,推动PLA生产技术的优化;7月18日,山东同邦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万吨乳酸、20万吨PLA、10万吨PLA纤维生产线项目(一期)环评公示。海外方面,Nature Works位于泰国那空沙旺府Nakhon Sawan Biocomplex(NBC)生物技术综合园区的7.5万吨/年PLA项目动工。
PBAT产品方面,2023年我国新增PBAT产能108万吨/年,主要有惠州博科、河南恒通、湖北宜化、山东瑞丰、山西华阳等企业。PBAT生产企业增至33家,总产能达到216.1万吨/年。新披露产能方面,3月,美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万吨/年PBAT项目开工;4月,内蒙古广纳集团30万吨/年BDO联产30万吨/年PBAT项目开工;6月,中科新投(漯河)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PBAT类生物降解树脂项目环评公示,辽宁金发年产80万吨生物基材料一期项目(年产1万吨生物基1,4-丁二醇、年产5万吨L乳酸)和盛虹石化15万吨/年BDO、12万吨/年PBAT项目开工建设,及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PTMEG、PBAT新型材料产业链一体化项目正式投产;9月份,云南美能新材料90万吨/年PBAT项目签署合作协议,华鲁恒升年产20万吨BDO、16万吨NMP、3万吨PBAT项目开工建设,旭科新材料(山东)有限责任公司3万吨/年PBAT/PBS项目投产;10月份,陕煤集团榆林化学30万吨/年PBAT、6.78万吨/年PBS、3万吨/年PTMEG和60万吨/年PPC项目环评公示。
其他可生物降解塑料方面,2023年3月,湖北微琪年产3万吨合成生物PHA可降解材料绿色智能制造项目环评公示;5月份,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20万吨/年聚乙醇酸项目环评公示。
在下游应用方面,PHA生产企业最为活跃。蓝晶微生物在2023年分别于海东庚(DODGEN)、美安聚乳酸和道达尔能源科碧恩签署了合作协议,推动PHA产品下游应用的推广;北京微构工场与合肥恒鑫签署战略合作,双方即将正式推出PHA吸管、淋膜、注塑三大制品类型,并为此签署了千万级的产品合作订单。
2.2 生物基化工品
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印发《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体系不断丰富、绿色循环低碳的创新发展生态,非粮生物质原料利用和应用技术基本成熟,部分非粮生物基产品竞争力与化石基产品相当,高质量、可持续的供给和消费体系初步建立。
在国家层面逐步明确对生物化工和生物材料行业的支持后,国内多个省份也纷纷出台了省级政策,推动当地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截至2023年9月,国内共有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推出了鼓励生物化工和生物材料产业发展的省级政策,其中推动生物经济发展最积极的省份集中在河北、安徽、内蒙古、山西、河南和湖北等中部省份。
在出台的政策的各个省份中,有9个省份在政策中明确鼓励发展的化工产品。以直接从生物质转化来的化工“初”产品为筛选目标,可以发现,有8个省份的政策中都提到了乳酸产品,这是受到政策关注最多的“初”产品;其次为戊二胺产品。
国内方面,戊二胺行业领军企业凯赛生物2023年初宣布“生物基聚酰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凯赛(乌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长链二元酸和 2 万吨长链聚酰胺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时间将延迟;8月,珠海金发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与苏州聚维元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秸秆基丁二酸产业化,进一步开拓生物基材料市场;10月,宏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生物基四氢呋喃联产8900吨生物基甲醇示范工程和生物基材料单体项目获批。
海外方面,4月,美国可再生化学品和先进生物燃料公司Gevo与韩国LG化学就其乙醇制烯烃(ETO)技术达成了一项联合开发协议;8月,巴西化工巨头Braskem与泰国和东南亚地区的领先石化公司暹罗化工集团(SCG Chemicals)合作,签署了一项合资协议,成立了布拉斯克泰国有限公司(Braskem Siam Company Limited)生产生物乙烯及下游产品。
下游应用方面,全球领先的负碳材料公司Origin Materials与特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酯薄膜(BOPET)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Terphane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生产可双向拉伸聚2,5-呋喃二甲酸乙二酯(BOPEF)产品;恒辉安防与北京化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恒辉安防关于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胶等橡胶材料在手套、轮胎、鞋材等各领域的深入研发,尽快发展成为绿色环保生物基领域的领军企业。
三、2024年石油化工循环经济发展展望
2023年国内外的一系列政策加速了石油和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塑料污染治理和生物基化工品等领域在政策的明确推动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化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塑料循环利用成为关注热点,橡胶和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快速发展。
●塑料循环利用:国际塑料污染治理进程加速,国际巨头加码布局。随着联合国INC系列会议和中美欧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国内政策的发布,塑料污染治理已经成为全球共识。SK、BASF和Sabic等国际石化巨头利用自身的化工产业链优势,从化学回收和物理回收的不同环节切入废塑料处理行业,推动全球塑料污染治理。
●橡胶循环利用:国际轮胎巨头推出可持续轮胎产品,中国从政策端推动再生橡胶行业健康发展。德国大陆集团和美国固特异推出添加60%以上的再生材料的可持续轮胎产品;中国发布《再生橡胶行业绿色工厂评价》,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各省出台政策推动建设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产业化落地加速。福建、青海、四川、天津等省市在工业碳达峰方案中,提出逐步推动新能源发展及动力电池的回收;天奇股份、格林美和西恩等企业的电池回收产业化项目加速落地。
生物基和生物降解化工品方面,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可生物降解塑料市场开始回暖,生物基化工品迎来发展机遇。
可生物降解塑料政策落地性变强,推动需求回暖,邮政快递业成为关注重点。2023年可生物降解塑料相关政策呈现出向地方和行业下沉的趋势,政策的落地性和可执行性继续加强。邮政快递行业成为政策关注重点,也将成为2024年拉动可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PLA和PBAT仍是最主要的可生物降解塑料种类,PHA产能快速扩张。
生物基化工品、非粮生物基材料成为政策推动重点,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印发《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建立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高质量、可持续的供给和消费体系。产业方面,全球各相关企业加速在生物基化工品的生产和消费全产业链进行拓展。但总体来看,目前生物基化工品的成本仍较高,短期内仍是石化产品的补充和行业绿色转型的方向,大规模的市场应用仍需要依靠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成本继续优化。
2023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围绕循环化和绿色化开展了大量的探索,特别是在塑料循环利用方面已经达成了全球共识,2024年塑料循环利用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另外,可生物降解塑料和生物基化工品也将在政策的推动下,展现出更大的发展活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