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于休斯敦举行的世界石化大会上,能源转型是石化行业讨论的主要话题。在世界石化行业看来,全球能源转型虽有成绩,但前进的步伐开始放缓。
能源转型陷入僵局
摆脱疫情困局后,全球又陷入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纠缠,过去两年能源转型进程几乎停滞不前。对此,标普全球商品洞察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能源策略师阿图尔·阿利亚介绍,2021年全球多个极端环境事件后,全球对能源转型的乐观意识形态已经转变为苦涩的实用主义。
阿利亚表示,根据目前的测算,完成能源转型的总成本已经超过275万亿美元。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这个数字将继续扩大。他认为:“你不能告诉80%的人口不能消耗更多的能源,因为经济增长永远是首要任务。”能源安全仍然至关重要,特别是俄乌冲突还在持续,将阻碍可再生能源的推进。当然也有一些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好消息,2022年到2023年,太阳能光伏、风能和绿氢电解槽分别增长了85%、60%和300%以上。
尽管2050年的净零排放目标可能无法实现,但实现减排的技术或许已经到位。近期的重点是煤改气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2030年后,碳捕获和储存将扩大到数十亿吨,以帮助钢铁、水泥和化工行业脱碳。然而,同样根据测算,到2050年,目前的产能需要至少扩大150倍,才能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从中长期来看,技术组合中还包括电气化和低碳氢。
经济保持相对稳定
影响能源转型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形势。标普全球评级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保罗·格伦瓦尔德表示,就经济层面而言,大多数大经济体预期2024年为软着陆。格伦瓦尔德表示,西方国家中,只有美国经济还在显著增长,美国是唯一一个从2022年到2023年GDP持续增长的国家,预计2024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4%,几乎是整个欧元区增速的两倍,仅落后于中国和印度。
众多化工行业领袖表示,美国经济的增长对于全球能源转型有益。一方面,《通胀削减法案》仍然会继续刺激经济增长,成为美国投资、新公司组建和生产力增长的一大推动力。反过来,能源投资也会促进美国经济。反之,在欧洲,欧元区似乎已经陷入停滞,势必影响欧洲的能源转型投资。
传统油气方面,能源行业人士预测,原油供应也处于稳定,略偏向于过剩的状态。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原油供应一直保持过剩,油价从2012年的超120美元/桶降至2022年的80美元/桶左右。这主要是由于美国页岩油开采的推动。对于能源转型,这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目前的油价足够多数能源企业盈利,也使其有资金进行转型投资。但问题是,由于投资回报率仍然优秀,传统能源仍然可以吸引投资,也会使企业丧失转型动力。
但从长期看,企业转型压力仍在,因为石油需求将会显著削减。标普全球副总裁兼石油市场、能源和交通主管吉姆·布克哈德预计,目前的石油供应状态将至少持续到2026年。布克哈德表示:“相对于需求增长,2024年的所有供应增长都将来自OPEC+以外的来源。”他预计2024年西非将增加25万桶/日的额外供应。另外,电动汽车发展减少了石油需求,现如今电动汽车已将石油需求减少了近100万桶/日,到2030年,电动汽车将减少300万至400万桶/日的石油需求。
碳税促进清洁投资
三菱化学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让-马克·吉尔森表示,目前,在亚太地区通用商品方面,还没有形成脱碳的经济动力,故许多亚洲国家还在“观望”,以了解美国和欧洲的政策将如何影响化学工业及其脱碳进程。吉尔森预计,到2030年,整个亚洲都将呈现石化产能过剩状态,意味着许多生产装置只能以70%或80%负荷率运行。他说:“虽然每个人都想推动可持续发展,但激励政策不足和有限的利润使脱碳再投资变得非常困难。从长远来看,亚洲将朝着低碳氢和氨方向发展。但从煤炭到清洁氢发展需要大量昂贵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相比于美国和欧洲,亚太清洁投资进程相对滞后。对此,空气产品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葛思民表示,加快能源转型并将大量投资引向脱碳的最快捷方法是实施全球碳税。
与会高管还表示,碳税将使投资决策更加明确。葛思民表示,碳税的成本是真正的杠杆,每吨低于200美元的碳税甚至不足以加快推动能源转型,但碳税也必须透明。引入碳税还将推动低碳氢的发展,降低产品的碳强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