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首批1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通过项目公示,正式启动建设。
概念验证是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初一公里”,推动早期科技成果迈向市场化、产业化应用阶段的关键驱动环节。概念验证已在欧美兴起,但在国内仍属新生事物。目前,包括江苏在内的多个省市,开始探索建设运行概念验证中心,验证早期科研成果的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前景,助力科研团队跨越从科研到产业之间的“死亡谷”。
01 “最初一公里”可能更重要
在江苏集萃医工交叉技术研究所展厅内,一张铺在医疗用床上的床单暗藏玄机——一些柔性电极藏在床单里,以非接触的方式采集人体心电、呼吸信号,连接人体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可对恶性心律失常、睡眠呼吸暂停、离床、尿床等异常及时预警。
这个“非接触生命体征监测技术项目”,由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澄玉教授团队研发,在该研究所建设的概念验证中心做验证。研制出来的样机已在南京市江宁区一家康养医院试用一年多,正在进行产品转化。
去年11月,省科学技术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明确概念验证中心功能定位、建设原则、建设条件等情况,要求中心重点开展原理验证、产品与场景体系验证、原型制备与技术可行性验证和商业前景验证等服务。今年,省内43家单位申报省级概念验证中心,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根据指引要求开展评审,首批立项的1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将获得科技计划专项资金支持。
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表示:“对萌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前沿科技成果进行概念验证,可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驱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为此,我们布局建设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强化价值发现和前端赋能,打造一流全要素创新创业开放生态。”
02 价值发现和前端赋能,有多重要?
“开发健康医疗装备,要把技术做成器械,还要让器械进入到诊疗环节。在开发过程中,高校教师不确定技术能否以及如何被转出去,而资本、企业不确定技术是否真的可转化,都不敢贸然行动。概念验证在一个小范围内尝试把环节和流程尝试清晰,可以减少后续实质转化失败的风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和积极性。”刘澄玉说。
首批1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中,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南京鼓楼医院细胞治疗与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是唯一由医院建设的。该中心副主任、南京鼓楼医院转化医学部负责人李智洋介绍,去年11月鼓楼医院设立每年500万元的概念验证资金,资助在职人员开展靶点验证、原型样机或样品开发等工作。专项资金一年两次集中评审,去年支持首批18个项目,其中6个已进入转化阶段,包括用于嗅觉检测的可穿戴设备、鼻内镜手术电刀、临床营养管理系统等。该院脊柱外科专家刘臻团队设计了一款全自动液压脊柱畸形手术床,获最高档——50万元概念验证资金支持。4月底,团队完成样机试制和首次手术室现场调试,正根据调试结果改进优化样机。
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南京工业大学)负责人周治介绍,根据技术成熟度,可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分为基础研发、概念验证、产业化3个阶段。在基础研发阶段,以实验室为平台载体,公共财政聚焦基础研究和较早期的应用研究。在产业化阶段,以孵化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为平台载体,资本重点关注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清晰的项目。大量处于两者之间的科研成果,由于存在较高风险与不确定性,很少得到关注和有效支持,容易陷入“死亡谷”。周治打比方:“如果将技术创新链条看作人体,基础研发阶段是大脑,概念验证阶段是咽喉。概念验证做不好,也是一种‘卡脖子’。”
“简单来说,概念验证就是判断一个研究成果甚至创意想法,技术上能否实现、供应链能否支撑、有没有应用场景。” 江苏集萃医工交叉技术研究所总经理屠小明说,“以往谈科技成果转化,经常说要‘打通最后一公里’,‘踢’好产业化前的‘临门一脚’。现在看来,概念验证这个‘最初一公里’可能更重要。”
03 协同“筛”出“好苗子”
江苏首批1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中,7家由高校牵头建设,分别是中国药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和江南大学。这与高校是大量科研成果的来源地不无关联。
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江南大学生命健康领域)负责人王立说:“在学校建立概念验证中心,一方面能为校内科研成果提供一个早期评估和优化平台,避免科研成果盲目冲向市场;另一方面能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企业更容易发现学校的科研成果,也能以市场需求引导科研方向。”
高校建概念验证中心,多与科技园区牵手。“概念验证不仅需要来自高校的技术专家,更需要来自产业、资本和市场的匹配信息与对接能力。”周治介绍,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南京工业大学)由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南工大科技园与南工大科技产业园四方共建,力图形成“初步筛选、潜力评估→初步培育、点火资金→深度咨询、深入研发→落地转化、孵化加速”项目培育完整闭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做好概念验证中心,要畅通“入口”、慧眼识珠。“我们从3个方向去挖掘项目:一是学校的基础研究成果和前沿探索科技成果,尤其是结项后暂未转化项目;二是运营团队挖掘的校外及海外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三是专家顾问团推荐的校内外前沿科技创新项目。”周治说。例如,该中心进行概念验证的“新材料微工厂低碳制造”项目,是从海外挖掘和筛选,经过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引进的。概念验证用了近两年。如今,该项目已成立公司,进入中试熟化阶段,取得10件专利,获得市场化投资机构上千万元种子轮投资。
更多时候,概念验证中心像一个“筛子”,在精挑细选出有望成功产业化的技术成果时,也及时筛掉难以市场化的“概念”。
在江南大学,验证后被叫停的“概念”约占验证总数的20%-30%。参与概念验证中心工作的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李博介绍,部分“概念”经过技术路线验证、产品验证后,通过科技园对接销售渠道,在小批量销售尝试后发现,虽然产品理念、技术都很好,但市场并未准备好接受这些新产品,难以继续推广,因此验证宣告失败。也有些技术因上游原料供应不稳定、国内没有可供规模生产的机械设备、应用不够广泛等,在验证后被终止转化进程。“付出很小代价,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及时终止成果转化并不是坏事。”李博说。
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集萃医工交叉研究所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领域)做了35个项目的概念验证,其中5项终止。“它们的共性问题一是市场规模小、二是成本高。有的技术不错,但评估下来全国市场年销售额也就一两亿元。这样的市场规模对创新医疗器械来说,可能连研发成本都收不回来。”屠小明坦率地说,“我们非常重视‘出口’问题,即考虑能否将科研成果转给大企业、龙头企业。‘出口’好不好,直接影响验证结果。”
04 期待“含金量”和“显示度”
作为新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概念验证中心自身需要“硬实力”。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医药领域)由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担任负责人,建设总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投入仪器设备总价值4亿多元。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江南大学生命健康领域)组建的运营管理团队和专家顾问团队,分别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卫、陈坚领衔。管理团队保障中心日常运作顺畅、监督项目执行情况,而包括科学家、技术专家、产业专家、投融资及法务专家等在内的专家顾问团队,则为概念验证提供全方位支持。
将概念验证中心运行好,还需打通一些关卡。
多位受访者表示,做概念验证,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是一大难题。因为开展概念验证需要花钱,产生成本。“当科研团队、产业界、投资人对某个成果不太确定,需要做概念验证的时候,叫他们投一笔钱,其实他们心里是有点打鼓的。签合同的时候约定服务费,写多了对方就不愿干了。”屠小明说,“如果验证结果是‘行’,可以产业化,有公司愿意接盘,那概念验证的费用有着落。如果验证下来发现‘不行’,可能我们本都收不回来。”
例如,一个由三甲医院骨科医生提出的“自动骨组织活检机器人”项目,需要验证能否将医生的术中感知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化的执行程序,验证难点主要有结构设计、活检取样机制、导航与定位技术、图像处理与分析、实时反馈与控制、安全性与可靠性等。多方筹措1000多万元做出原型机,但继续验证预计还需6000万元资金,谁来买单?
“高校因政策所限无法直接投资,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意愿又比较低,资金缺乏导致概念验证还无法大批量、规模化进行。”李博说。为解决这一问题,江南大学以产业基金为抓手着力破题,一是与校友企业、地方政府联合设立1.25亿元的江南大学成果转化基金,助力概念验证项目发展;二是联动政府、校友探索公益基金等形式,扩大概念验证专项的资金池,提升概念验证中心服务能力;三是吸引、集聚生命健康领域的投融资机构,为概念验证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图 1 南工大概念验证中心的“新材料微工厂低碳制造”项目
周治对比周边省份对概念验证中心的支持力度,建议政府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对概念验证中心支持的强度,通过省级、市级、区级多层面共同支持,保证中心长远良好运行。他也特别强调:“概念验证中心要加强自我造血能力。我们打造了概念验证加速创新平台和概念验证投融资平台,与德邦化学工业集团、拉尔夫创投、六翼天使投资基金和各类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目前看来,从资本端和产业端聚集资源,可以有效推进项目快速发展。”
除了资金支持,新生事物茁壮成长也需要“显示度”加持。周治表示,南京工业大学将更加突出概念验证中心的公共服务性,“作为一个综合型概念验证平台,我们有良好的技术专家团队和一些大型测试设备,通过与更多社会企业开展第三方的测试、验证类服务,可以更好地集聚各类产业资源,有效从产业需求端向技术供给侧反馈,让通过验证的项目更加符合市场和产业的要求,提升项目存活率。此外,如果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可以推荐一些验证项目申报省级产业项目,这个平台会更有含金量和吸引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