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碳的大背景下,市场对清洁氨的需求将加速增长。然而,随着蓝氨和绿氨的早期需求中心在欧洲和东北亚建立,各国政府提出激励政策支持,使氨供应走廊逐渐形成,清洁氨市场正式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清洁氨市场广阔,欧洲碳边界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将对清洁氨起到进一步提振作用。不过,由于不同来源的氨需要权威机构认证,足够权威、让人信服的认证机制目前还在建设中。
清洁氨前景广阔
市场人士认为,使用天然气作原料,通过碳捕获和封存(CCS)生产的蓝氨预计至少到2030年才能成为首选的氢载体,以帮助包括化学品、化肥和钢铁等行业脱碳,并满足海上燃料和发电行业的强劲增长需求。随后,使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绿氢生产的绿氨产量预计在2030年后将越来越多。
清洁氨的增长,将促使氨的下游市场多元化。根据标普全球商品洞察的数据,2023年全球氨产能为1.939亿吨,几乎全部是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生产的灰氨,约78%为化肥行业消耗。2023年,用于国际贸易的氨比例相对较小,约8.8%,即1710万吨。
绿氨和蓝氨的下游用途远较灰氨广泛。不过,在行业早期,绿氨和蓝氨也将带动灰氨市场。根据标普全球的数据,到2030年,预计将有390万吨/年的新建蓝氨产能和280万吨/年的绿氨产能投产,届时,蓝氨和绿氨年需求量将超过2300万吨,造成低碳氨供应能力缺口约1600万吨。因此,所有“颜色”的氨的长期前景都引人注目。标普全球还预计,到2050年全球氨需求将飙升至6亿吨以上,主要原因是航运和发电消费量不断增加。届时,低碳氨预计将满足约三分之二的需求,即4.2亿吨。与当今的全球氨市场相比,预计2050年的氨市场规模将增长两倍多,贸易量将增长近十倍,到2050年将达到约1.6亿吨。
化肥生产商阿联酋Fertiglobe公司表示,氨的新应用,即作为氢载体、发电和海洋燃料预计将分别占低碳氨需求增长的39%、27%和21%,而其余13%则来自传统应用,主要是化肥和石化品。这一比例与目前大相径庭。Fertiglobe在其报告中表示,预计低碳氨的增量需求在短期内可迅速实现,消费量将从2023年的不到20万吨增加到2030年的2400万吨和2035年的4500万吨。因此,标普全球氨业务总监肖恩·穆赫兰表示:“氨市场远远超出了化肥和化工行业。”
CBAM鼓励市场
国际清洁氨市场正在成形。在过去几年中,首批经认证的低碳氨主要从中东运往印度、日本、韩国和保加利亚等成熟的氨市场,许多现有的氨生产商也被认为将在清洁氨市场发挥作用。比如,在美国大约60%的已宣布项目是蓝氨,而不是绿氨,现有的供应体制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低碳氨项目的发展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穆赫兰表示,已宣布的项目已经超过现有市场的规模,但在2.6亿吨/年拟议产能中,只有700万吨/年的低碳氨产能做出最终投资决定,说明投资者缺乏最后做出决定的动力。
穆赫兰表示,随着欧洲碳边界调节机制(CBAM)等各国监管措施的引入,这种情况将会改变,因为竞争格局将彻底改变。OCI和Fertiglobe的首席执行官Ahmed el Hoshy也持类似观点。他说:“我们确实预计,在现有激励措施的支持下,欧洲市场可能会出现增长。因为欧洲是目前唯一一个拥有激励低碳氨的明确监管框架的市场,随着2026年CBAM正式实施,欧洲将成为蓝氨的关键市场。”
el Hoshy强调了CBAM对OCI的得克萨斯110万吨/年蓝氨项目的重要性,该项目目前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开始运营。他说:“OCI的清洁氨的碳强度曲线将低于每千克氨0.5千克二氧化碳,相较目前的氨行业标准降低了80%以上。因此可以通过CBAM,向欧洲出口。”
“颜色”认证模糊不清
对于目前国际清洁氨市场的问题,el Hoshy指出,目前严格的认证环节是导致项目延误的原因。但同时,即使认证环节已经足够严格,灰色地带的客观存在也使行业内外很苦恼。el Hoshy表示,氨的“颜色”认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证方是谁。不同的认证方对于绿氨的认证比较一致,但对于蓝氨就模糊不清。因为绿氨是使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氨,但蓝氨的定义有点模糊。比如,大多数粗略了解蓝氨的人会说蓝氨需要CCS,但问题是捕获率在多少算“蓝”仍然缺乏明确性。
目前,只要新建工程获得认证,就能取得实质进展。雅苒今年6月已开始在挪威波尔斯格伦的Herøya工厂生产绿氢和绿氨。这座24MW的绿氢示范工厂的铭牌产能约为每天10吨氢气,每年可生产2.05万吨绿氨。雅苒国际的目标是在5至7年内使50万吨/年的Herøya综合体完全脱碳。
其他亮点项目包括SABIC的化肥业务SABIC Agri Nutrients Co.,该公司于7月宣布将在朱拜勒建设一座120万吨/年的蓝氨厂。在阿联酋,三井已开始与阿布扎比Ta'ziz、Fertiglobe和韩国GS能源合作,在阿布扎比鲁韦斯建造一座100万吨/年的低碳氨厂。该项目计划于2027年投产,认证结果尚不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