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盐湖考察时指出,循环利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全国都应该走这样的路。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途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将“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列为九大任务之一,提出要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规模化综合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加强资源耦合和循环利用,创建“无废园区”和“无废企业”。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引导工业园区、工业企业推行无废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联合组织开展了“无废园区”“无废企业”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并于近日正式发布。石油和化工行业多个园区和企业入选。
一、“无废园区”“无废企业”典型案例对推动石油和化学工业无废化转型意义重大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全行业固废产生量大、治理难度高,尤其是磷石膏、气化渣、废酸、废盐等处理处置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开展石油和化工行业无废体系创建,可有力推动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无废”的核心内涵是按照固体废物管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通过统筹管理、技术更新、循环利用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及转移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无废园区和无废企业是“无废城市”的重要细胞单元,是工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抓手。《“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加强资源耦合和循环利用,创建“无废园区”和“无废企业”。推动石油和化学工业无废化转型,需要结合行业特点,从全链条、全流程角度入手,系统推进石化化工园区和企业的减废和利废。本次“无废园区”“无废企业”典型案例遴选,涉及了油气开采、石油化工、煤化工、磷化工等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选取的案例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点。一些园区从管理模式、平台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系统谋划,聚焦石化化工园区规划、管理和运营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园区无废化转型的可行方案;一些企业从生产模式优化、先进技术应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方面精准施策,提出了企业无废化转型的具体举措。这些宝贵经验,为石化化工园区和企业向无废化转型提供了经验借鉴,为下一步系统推进全行业无废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典型案例明确了一批石油和化工行业重点领域的无废化转型路径和具体方法
本次发布的案例中,包括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福华通达化学股份公司、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石化化工类企业,以及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石化化工类园区。各案例的具体做法,为类似园区和企业的无废化转型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绿色采油过程中,通过实施含油污泥资源化、无害化处置管理以及固体废物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含油污泥资源化、无害化无废生产模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积极采用绿色包装,带动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减废;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和精细化操作,推进源头控污;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污泥减量,并将浮渣等有机废物充分资源化利用;推动码头污水和船舶垃圾“零排放”,充分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福华通达化学股份公司聚焦制碱行业盐泥产量大、处置难、处置成本高的难题,以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为主攻方向,通过改进脱硫浆液制备工艺,将盐泥作为热电装置烟气湿法脱硫的脱硫剂使用,探索形成“制碱盐泥烟气脱硫”无废模式。贵州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从磷矿石采选、湿法磷酸及磷酸盐产品制造到氟资源开发利用、磷石膏胶凝充填和建筑材料开发,构建了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其“半水磷石膏改性胶凝材料及充填技术”等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体系、优化生产工艺、发展绿色产业,通过构建“多元化源头减量+规模化综合利用”模式统筹推进“无废园区”建设。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为企业提供“驻场服务”和“托底服务”协同保障体系,建有省内首个“危险废物智能监管平台”以及“1+N+1”一体化固体废物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信息化、可视化追溯管理。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推进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废弃物趋零填埋,通过实施“减量循环+数字监管”、构建“点对点”定向利用链条、创新治污集中共享模式等措施,探索石化产业园区固体废物治理新模式。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构建 7 大产业集群,25 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形成“园区大循环、产业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以及氯化氢—氯气—稀盐水循环产业链、煤焦油—粗苯—纯苯—苯胺的循环产业链以及氢循环产业链。
三、推动石油和化工行业无废化转型再上新台阶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开展“无废”体系建设工作:一是研究制定相关标准。组织制定《石油和化工行业无废工厂评价要求》《石油和化工行业无废园区评价要求》标准,推进“无废集团”评价标准制定,为行业无废体系创建及评价提供标准遵循。二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研究制定《石化绿色工艺名录》等,筛选一批环境保护工程/服务中心,围绕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危害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积极开展技术交流推广,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落地应用。三是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做好行业企业调研工作,向主管部门积极反映行业运行的真实情况和存在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配合开展“无废园区”“无废企业”典型案例的专家评审和模式总结工作,推动相关课题研究。
后期,石化联合会将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政府部门,积极推动石化化工领域的无废体系创建工作。在“无废园区”“无废企业”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加快研究梳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积极推动全行业向无废化转型,为工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