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在京举行的2024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大新闻暨年度舆情报告发布盛典上,《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发布了《2024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舆情报告》(以下简称《舆情报告》)。
根据《舆情报告》,在报社监测到的各类舆情中,外贸形势、正风反腐、气象灾害、碳管控、安全事故、社会责任成为2024年度具有行业性意义的舆情热词。《舆情报告》围绕舆情热词,从舆情事件、热点分析、我们有“化”说等3个方面进行呈现,分别列举相关舆情事件并进行简要分析,同时介绍了报社在相关舆情上的立场和推出的举措以及为行业企业带来的影响。
此外,结合本年度热点舆情和行业发展态势,《舆情报告》对2025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舆情作出分析和预测,提醒行业企业注意绿色壁垒、对外投资、人工智能应用、职业健康、西部项目建设、塑料污染防控等方面的舆情,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自2014年起,《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每年都会发布舆情报告,旨在帮助行业企业了解关键舆情,更好树立“美丽化工”形象。
2024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舆情报告
统计时间:2024年1月1日-12月31日
出品:《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
一、前言
2024年是我国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新质生产力发展捷报频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这一年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
从石油和化工行业舆情视角来看,2024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剧,给我国外贸形势造成挑战,引发业界对于应对措施的探讨;
这一年,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石油和化工领域成为反腐重点领域,受到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这一年,气象灾害多发频发,为石油和化工企业生产运营带来掣肘,防灾减灾、抢险救援成为舆论焦点;
这一年,“双碳”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对石化行业降碳增绿相关细节的讨论热度不断攀升;
这一年,行业较大及以上事故多发、频发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安全生产这个议题常话常新;
这一年,与行业形象相关的热搜不一而足,让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关键词”。
我们监测到的这些舆情热点,勾勒出石化行业2024年的部分发展轨迹,也成为我们洞察行业脉搏的窗口。在2024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舆情报告中,我们试图拾珠成串、探寻热点,回望过往、展望未来。
二、舆情热点
热点一:外贸形势(热度指数 97.7)
1.舆情事件:
事件一:8月1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生物柴油作出反倾销初裁,对涉案产品征收12.8%—36.4%的临时反倾销税。
事件二:8月16日,欧亚经济联盟内部市场保护司发布终裁公告,建议对原产于中国的二氧化钛产品征收14.27%—16.25%的反倾销税。
事件三:9月20日,南非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对从柬埔寨、泰国和越南出口的新型充气橡胶轮胎,启动是否规避南非对中国相同产品反倾销税令的反规避调查。
事件四:12月2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进口自中国和印度的聚酯加工丝发起第一次反倾销和反补贴日落复审调查。
2.热点分析:
2024年,世界经济复苏动能偏弱,不稳定、不确定和难预料因素增多。地缘冲突、关税变化、政权更替……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让我国对外贸易面临严峻挑战。
苯乙烯、二氧化钛、生物柴油、轮胎、石油树脂……中国石油和化工产品2024年遭遇的贸易壁垒明显高于往年。仅上半年,我国应诉的化工品反倾销调查案件就超过20件。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许多企业面临出口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压缩、市场竞争力下降等问题。
3.我们有“化”说: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能不能抵御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交织带来的影响,降低世界经济运行不确定性骤增引发的风险,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中国化工报》长期关注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致力于“生产”前瞻性、决策性、思考性报道。我们先后刊登《欧亚经济联盟发布对华钛白粉反倾销终裁》《警惕反规避调查》等稿件,提醒企业通过贸易多元化和投资高价值领域来降低风险。
我们认为,企业一要加强合规性建设,调整经营策略,开拓新市场,以分散风险;二要加强技术创新,用好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升级换代;三要关注政策动态,加强行业合作,建立长期应对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以逆水行舟的胆识和勇气,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定国际贸易环境,体现了大国担当——这是对贸易保护主义作出的有力回答。
热点二:正风反腐(热度指数 96.2)
1. 舆情事件: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4年陆续有10余名石化领域央国企高层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立案审查调查。其中,中管干部有2名。
2.热点分析: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坚强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政治勇气,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
2024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数量呈上升趋势,被审查调查的中管干部数量也不断攀升,创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年数量新高。其中,石油和化工领域成为反腐重点领域。
石化项目属于资本密集型,投资数额大、寻租空间大,易滋生腐败。2024年中央纪委通报的行业相关案例显示:“靠石油吃石油”、搞权钱交易、违规为他人在职务调整等方面谋取利益、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收受巨额财物等,是较为普遍的违纪违法行为。
3.我们有“化”说:
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对于石油和化工行业而言,正风反腐有利于促进良好政企关系的形成,促进企业发展内生活力加速释放,对行业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化工报》一直坚持宣传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重大决策部署情况,积极弘扬主旋律,牢牢把握舆论工作主动权。
特别是针对党纪学习教育这项重要政治任务,《中国化工报》在头版开设专栏,全面呈现行业企业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的最新动态;在四版以“党纪学习教育之我见”为题,在石油和化工行业开展大讨论,让真理越辩越明。在日常报道中,我们也注重加强对警示教育相关内容的报道,让广大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
热点三:气象灾害 (热度指数 96.4)
1.舆情事件:
事件一:1月底,我国遭遇2009年以来冬季最强雨雪冰冻天气,波及18个省份,影响国土面积超250万平方千米。
事件二:2024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我国共有561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是常年同期的220%。
事件三:9月上旬,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摩羯”登陆,造成273万人受灾。
2.热点分析:
2024年是我国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一年。暴雪、冻雨、地震、台风……让石油和化工企业的稳定生产和运营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上游原料减产、生产设施受损、下游需求受限。
面对极端天气,广大石化企业一方面全力自救,确保设备设施安全平稳运行、生产经营可持续;另一方面积极驰援受灾一线,为当地复工复产做出积极贡献。他们传递出的来自石化人的温暖和奉献,备受赞许。
3.我们有“化”说:
天灾无情与人间温情,形成了撼动人心的对比。中国化工报对气象灾害及其对行业影响的相关报道,聚焦三方面展开。
一是聚焦“积极应对”。我们刊登了《能化央企全力打好防汛抗洪“主动仗”》《石化企业全力抗击连续强台风》等报道,记录广大企业积极自救的动人场景。
二是聚焦“守望相助”。我们刊登了《“人不找到,我们坚决不走!”》《石化央企紧急驰援团洲垸洞庭湖》等报道,彰显行业企业全力抢险救援的社会担当。
三是聚焦“共同行动”。我们刊登了《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石化行业的共识与行动》等报道,倡议行业企业在灾害面前凝聚共识、携手行动,让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的基本遵循。
热点四:碳管控 (热度指数 95.8)
1.舆情事件:
事件一:2月26日,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已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专项研究,将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高排放行业尽早纳入全国碳市场。这引发业界对于碳市场扩围的讨论。
事件二:8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提出将碳排放指标及相关要求纳入国家规划,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标志着我国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相关工作提速,引发关注。
事件三:9月9日,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将优先锂电池、光伏产品、轮胎、电解铝、尿素、磷铵等产品开展相关工作。同期,《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国标发布。
2.热点分析:
2024年是我国“双碳”相关政策密集出台、讨论热度不断提升的一年。从我们的监测看,无论是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工作提速,还是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展开,抑或是让石化化工尽早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讨论,舆论普遍体现出支持和期待的态度。
石油和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发展、驱动新质生产力跃升,是应有之义。事实上,行业企业也正用自己的积极行动,当好绿色转型“排头兵”。当然,由于行业工艺路线复杂、产品种类众多,在完善行业碳排放核算机制、摸清碳排放底数与减排潜力等方面还需努力。
3.我们有“化”说:
《中国化工报》始终关注绿色低碳转型议题,刊登了《推进石化行业节能降碳,关键在创新》《碳足迹核算渐近,化企准备好了吗?》等重磅稿件和独家报道,同时也实时报道行业在减污、降碳、扩绿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为行业发展与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未来,节能降碳诊断摸底,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和超长期特别国债推进能效诊断和节能降碳改造,消纳可再生能源等将成为新关注点和我们报道的发力点。
热点五:安全事故 (热度指数 97.1)
1.舆情事件:
2月23日,吕梁市交口县旺庄生铁有限责任公司焦化厂发生煤气中毒事故,致4人死亡。
4月19日,内蒙古乌兰泰安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发生中毒事故,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
5月9日,湖北雪飞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
6月10日,甘肃宏汇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中毒窒息事故,造成3人死亡。
8月19日,宁夏顺邦达新材料有限公司发生较大爆燃事故,造成5人死亡。
2.热点分析:
2024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明显下降。具体到石油和化工行业,2024年未发生重特大事故,但较大及以上事故仍多发频发。从事故类型看,中毒和窒息、爆炸、火灾等化工过程安全事故多发。
相关事故在造成众多人员伤亡的同时,也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山。
3.我们有“化”说:
安全生产永远在路上。《中国化工报》对此一直保持密切关注,并积极引导“防患于未然”。
针对安全风险评估、人员管理、异常工况处置等企业安全生产中的痛点、难点和重点,本报多次刊登专家文章,剖析典型案例,为企业带来启示。
针对隐患整改,本报与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联合开设“隐患整改中的那些错”专栏,曝光企业盲目整改隐患的真实案例,借此警醒企业重视隐患整改、提升整改质效。
此外,报社连续9年组织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为筑牢安全生产“防火墙”贡献力量。
热点六:社会责任(热度指数 98.3)
1.舆情事件
事件一:8月,有企业向《中国化工报》反映,短链氯化石蜡因具有致癌性已被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但2024年仍有近50万吨产品生产流通,用于制造涂料、瑜伽垫、运动器材、拖鞋等消费品。
事件二:3月,央视“3•15”晚会对“毒餐具”进行曝光。随后各大媒体对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仿瓷餐具(密胺餐具)存在使用劣质原料等问题进行跟进报道。
事件三:7月初,国内媒体报道:有普货罐车混运食用植物油等食品类液体和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引发舆论哗然。
2.热点分析
石油和化工是现代文明建立的基础产业,石化产品构成了现代文明大厦的一砖一石,应成为人类健康的守护者而非破坏者。石化企业应严守法律红线,强化责任担当,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贡献力量。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招标、合同履行、确定合作方等环节,应有意识加强对合作方的监督管理,避免供应链条发生此类事故。
3.我们有“化”说
近年来,倡导有责任的供应链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中国化工报》对短链氯化石蜡的相关报道始于2008年,经过16年追踪,我们见证了其从受控、受限到被禁的全过程。2023年底本报刊登短链氯化石蜡将被淘汰的消息后,2024年又接连刊登《加强短链氯化石蜡生产使用监管》《短链氯化石蜡禁而不止仍大量流通》等报道,呼吁掐掉产业链上“有毒”的这一环。 “毒餐具”、油罐车等事件虽非石化企业的主动行为,但也作为供应链的一环而受到舆论广泛关注。
上述事件提醒我们关注供应链形象管理中的“木桶原理”,引导供应链各成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三、预测及建议
结合2024年度热点舆情和行业发展态势,对2025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舆情作出如下分析和预测:
1.随着“碳关税”、新电池法规等绿色贸易壁垒不断出现,绿色供应链建设、环境信息披露等将成热点话题。
2.地缘冲突加剧也增加了关税和投资政策的不确定性,企业对外投资及贸易过程中的相关舆论风险引人关注。
3.2025年,人工智能(AI)应用将加速商业化变现。AI在助力加强决策、降本增效的同时,也将带来安全、合规、碳排放等方面的问题。
4.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减少及劳动力平均年龄增长等挑战不断加剧,对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企业而言,招工难、职业健康等话题的热度仍将持续。
5.在我国西部地区,一批煤化工、风光储氢等大型项目正在建设,应警惕敏感事件、敏感话题出现。
6.“禁塑”浪潮正席卷全球,将给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带来影响,塑料循环经济相关议题需引起重视。
针对上述预测,我们对行业企业新闻宣传和舆情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碳壁垒的逐渐形成无可阻挡,企业及早向低碳方向转型是根本之道。在舆论宣传中,应将着力点放在低碳发展、绿色转型、社会责任等领域的突出事件和突出人物上。
2.在对外投资及贸易相关的宣传中,应特别注重合规管理、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内容。
3.在涉及企业信息化、数智化的相关宣传中,应注意不夸大、不炒作,同时避免对敏感商业信息的泄露。
4.规范企业用工管理、打造良好职业环境,完善相关机制、强化内部宣贯,避免出现用工管理及员工健康权益方面的舆情。
5.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人员培训,规避异地用工相关敏感话题,同时应特别注意网络舆论争议。
6.利用专业的舆情监测工具,实现对舆情的监测、分析,从而制定精准的应对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