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纯碱工业的发展浪潮中,天然碱正凭借独特优势,重塑产业格局。国际上,天然碱早已是主流,如今随着国内资源与技术瓶颈突破,其崛起之势锐不可当。未来若干年内,化学法制碱将在竞争劣势下逐步式微,中国纯碱产业结构将迎来颠覆性的重塑,经过调整最终将形成以天然碱为主导、联碱为补充的产业格局,而氨碱则因环保红线等因素将可能退出历史舞台。
从消费端来看,纯碱是刚需产品,广泛应用于玻璃、化工、冶金、纺织、制革、食品、洗涤剂和清洁剂等领域,目前全球消费使用量已基本趋于稳定,呈缓慢增长之势。以中国为例,2012年至2022年的十年间,我国纯碱表观消费量从2235.6万吨增长至2870万吨,年均仅增长2.53%。2022年,我国纯碱总产量2920.2万吨,出口纯碱205.5万吨,进口155.3万吨,这也是当前国内纯碱供需的一个基本盘。在存量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天然碱能否实现对化学法制碱的替代,抑或化学法制碱能否守住市场不失,都取决于各自生产过程的绿色环保、产品品质性能、生产成本等综合表现,尤其是绿色环保与生产成本,对于优胜劣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生产端是变革的关键阵地。从生产端来看,天然碱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天然碱纯碱是典型的绿色产品,其生产过程全程零排放;氨碱法生产纯碱的食盐利用率仅为72%~74%,还会产生大量氯化钙废液及固体废渣, 每生产1吨纯碱,排放8~10立方米废液、300~350千克固体废渣,处理成本高且易污染环境;此外,氨碱法生产纯碱每吨产品使用1.5吨石灰石,煅烧石灰石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据相关数据,每生产1吨纯碱,氨碱法的碳排放量约1.13吨,在“双碳”目标下,这种高排放的生产方式与减排要求严重不符。为实现“双碳”目标,国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产能严格管控,如《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要求,纯碱领域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2025年达到50%,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氨碱法落后产能面临淘汰。
天然碱纯碱相较于氨碱法纯碱来说,每替代1000万吨纯碱产能,将减排废液废渣1亿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220万吨。截至目前,我国天然碱总产能已经突破680万吨,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接近1000万吨。随着内蒙古通辽和新疆塔里木特大型天然碱矿的相继开发,预计未来5到10年内,国内天然碱有可能形成3000万吨以上的产能供给,成为中国纯碱工业的绝对主力。
未来10年内,我国纯碱总产能有望从目前的3970万吨稳步增长至5000万吨左右,意味着除了天然碱外,还有1500万吨以上的化学法制碱产能得以存续发展。河南金山化工集团是一家集盐化工、碱化工多元化发展的化工企业,现有联碱产能660万吨、小苏打产能20万吨,产能规模在我国纯碱行业居第二位。金山的联碱发展很有特色,以矿盐开发为基础,按照“采矿制盐,氨盐制碱,以热定电,热电联产,联碱联胺,蒸汽梯级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现已形成集水、电、汽、氨、盐、碱、尿素、三聚氰胺能源、原材料和产品有机结合,生产废水零排放的安全、绿色、循环、低碳经济产业园区,被河南省政府列为河南省传统煤化工转型发展重点打造的合成氨标杆企业,并连续9年获评工信部颁发的联碱法纯碱生产企业“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可见,联碱虽成本高、氯化铵出路待解,但融入循环经济创新优化后,在部分地区仍具竞争力,可长期作为产业补充。
综上所述,作为纯碱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天然碱优势凸显,必然成为未来我国纯碱工业的主导力量。联碱的综合竞争力次之,除了生产成本较高、副产氯化铵的出路问题需要探讨,还是有存续发展的优化潜力和创新空间,比如在更大的循环经济体系框架下重新设计联碱工艺生产流程。因此,联碱在部分地区依然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并将在很长的时间内作为产业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相对来说,氨碱由于存在大量废渣废液等弊端,很难从根本上根除,已跟不上新时代潮流,淘汰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展望未来十年,中国纯碱工业在天然碱领航、联碱稳步跟进、氨碱退场的时代背景下,将构建产能集约、绿色生产、国际领先的产业新格局,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于全球产业舞台绽放光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