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纯碱工业百年变革的十字路口,看清大势、顺应潮流,是行业前行的关键,逆势而动则是螳臂当车。作为产业的第三方,对纯碱工业变局进行公开讨论,深入探讨产业变局,旨在为行业内外拨云见日、指引方向,就是要将发展的大势告知行业大众,引导行业企业不要逆时代潮流而动,该进则进、该停则停、该退则退。
随着天然碱的强势崛起,国内纯碱产能近两年急剧攀升,打破了多年的行业稳态,目前在产产能已达3970万吨,较2023年初增加约790万吨,年均增幅12.42%。而化学法制碱虽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但产能也保持了相当的韧性。如老牌纯碱企业连云港碱业淘汰掉旧的氨碱生产线后,又新建了搬迁改造的年产110万吨联碱(包括40万吨合成氨、100万吨真空制盐等)项目,目前项目建设已近尾声,联调联试完成后预计2025年上半年投产。此外,江苏德邦年产60万吨联碱扩产项目也已于近期建成投产并产出合成氨,纯碱和氯化铵预计在2025年一季度投产。随着一批纯碱新增产能投产,2025年国内纯碱在产产能将达到创纪录的4140万吨,产能结构性矛盾将愈演愈烈。
而国内纯碱的需求其实已经基本稳定,产能增加直接导致的就是全行业产能利用率走低。2024年前11个月,全国纯碱生产企业累计产量3398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478万吨,增幅达16.37%;全行业综合产能利用率为83.41%,天然碱产能利用率超过90%,氨碱为80.43%,联碱为80.47%。
伴随产能利用率走低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价格战。目前纯碱价格战的硝烟已经弥漫,混乱无序的“丛林法则”初见端倪。目前生产1吨氨碱的成本在1500元左右,联碱成本更高,而天然碱生产成本每吨仅几百元,目前纯碱市场价格已从前几年的每吨3000多元滑落到1100元左右,短短2年间缩水2/3,被业界戏称“膝盖斩”。这样的低价已使化学法制碱的成本和价格全面倒挂。如果国家产业政策的顶层设计不能很好地落实,放任企业搏杀,氨碱法、联碱法、天然碱法企业都将蒙受巨大损失。其结果是,本应改变生产方式或退出的氨碱法产能,因其投资少且大部分都是国资背景,亏损状态下也可强撑打几年价格战;而不该退出但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联碱法企业,因为生产成本高且相对投资大,打价格战要不了三年必死无疑。届时,该退出的没退出,不该退出的死掉了,即便是最具竞争力的天然碱,也将被价格战拖得孱弱不堪,可谓是多输,最终损失的还是国家的资产和资源。这也正是当下很多业内人士对行业现状忧心忡忡的原因所在。
目前天然碱是国家鼓励类投资项目,氨碱和联碱已经被列为限制类项目,虽然化学法制碱的新建项目在政策上已经被堵死,但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还在不遗余力地为既有的纯碱项目续命撑腰,明明可以自然淘汰的,还在拆旧线建新线,甚至通过改造扩大产能。一些化学法制碱企业则因循守旧,不知变通,明明眼见行业已经“变天”,停产或转产已势在必行,依然死抱着老摊子不撒手。“我也知道继续这么下去没有前途,但都是几十年的老厂子了,我不想企业就这么死在我的手里。”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老碱厂的心态。
但从行业发展来看,这个局面非常危险,不仅有可能为未来埋下很大的投资失败的隐患,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也可能延滞以天然碱为主导的纯碱强国新时代的到来。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旧的不去、新的也难来。对于新旧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中央已经定调是“先立后破”,现在纯碱新的生产力已经立起来,但旧的生产力还没有破掉,尾大不掉绝非长久之计。过去大力发展建设化学法制碱,是迫于当时的现实条件,氨碱法纯碱也为共和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天然碱走向历史前台,现在已经具备了淘汰氨碱法纯碱的条件,也到了下定决心必须做出有保有压、有取有舍的时候,这也是所谓的大局观。
在此行业转型升级关键之秋,呼吁产业政策的强力干预和引导,引导化学法制碱产能的有序退出。为此,建议国家对不能达标的企业要明确提出退出要求;行业组织要制定纯碱绿色发展标准,对纯碱工业生产方式的合理调整做出指导;环保部门要按照引导和倒逼的要求,制定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严格考核、严格督查,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对威胁重要生态地区的、对严重影响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的企业,要坚决关停、有序退出。重点要提高环保管控标准,从严监管执法,顺应潮流淘汰氨碱法制碱,推广优秀的循环经济经验,助力联碱法制碱提质升级。另一方面要对化学法制碱的产能退出设立“绿色通道”,给予适当的奖补支持和优惠政策,更通俗地说法就是给行业一个“说法”、一个“背书”,如此该淘汰出局的老企业才好借坡下台,体面地走下历史舞台。
产业政策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其实主要就是体现在产业的转型期。中国纯碱工业的百年变局,需要政策的因势利导,产业预警、宏观调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最终都指向落后产能的有序退出和天然碱产能的崛起壮大。
在21世纪中叶之前,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纯碱工业必将崛起。全行业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以阳光、风资源为能源依托,以水(绿氢)、空气(氮)为原料,与天然碱资源转化相融合,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创新性地提出全新的绿色化工生产方案:利用风光新能源电解水制氢、空气制氮,同时捕集纯碱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结合前沿科技与智能化手段,以颠覆性工艺生产高品质化工产品,走进绿醇、绿氨等新型肥料产品序列,实现产业的颠覆性创新发展。
中国纯碱工业百年变局,呼唤政策引领。相信在政策护航下,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我国纯碱工业将以天然碱为核心,融合清洁能源与资源转化,绘就产业更新、更壮美的画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