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塔里木盆地打出首口万米深井
3月4日,我国首口设计井深超万米的科学探索井——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1万米,成为世界陆上第二口、亚洲第一口垂直深度超万米井。这标志着我国自主攻克了万米级特深井钻探技术瓶颈,深地油气钻探能力及配套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深地塔科1井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境内,是中国石油在塔里木油田实施的重大“深地工程”。该井设计井深11100米,于2023年5月30日开钻。该井使用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进行作业,同时创新研发耐220摄氏度超高温工作液、抗高温螺杆等工艺技术,同时配套万米取心、万米测井电缆等一批关键核心装备。
首台(套)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并网发电
4月9日,世界首台(套)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一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大功率压气储能技术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该项目总投资约19.5亿元,储能电站发电机功率300兆瓦级,储能容量达1500兆瓦时,系统转换效率约70%,创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三项世界纪录。该站投运后,将显著提升区域电网的调峰能力,有力促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更大规模接入与消纳。据测算,该电站每天可蓄能8小时、释能5小时,全年储气量高达19亿标准立方米,发电约5亿千瓦时。
全球最大27万方储罐建成
4月30日,中国海油金湾“绿能港”二期工程D号储罐及配套设施实现机械完工,标志着由中国海油完全自主研发、自主设计的粤港澳大湾区首座全球最大27万立方米储罐全面建成。
金湾“绿能港”二期工程包含5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储罐及接收站配套设施,储罐直径达94.2米,高约65.7米。二期工程建成后,LNG年处理能力可达700万吨,折合气态天然气约100亿立方米,对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持续稳定的清洁能源供应、提高应急调峰能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将发挥重要作用。
全球单体产能最大PTA项目投产
4月,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精对苯二甲酸(PTA)项目在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正式投产,产能达到300万吨/年。该项目投产将有效带动和发展下游千亿级新材料产业,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衣、食、住、行及健康环保的新需求。
该项目投资规模超过50亿元,是中国石化推动芳烃产业链转型升级、加快拓展高端新材料的重要一步。此次新建的300万吨/年PTA装置为全球单体产能最大。该项目采用行业领先的短流程、智能化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国产化率高达97.5%。同时,项目采用绿色化生产工艺,能耗物耗、吨产品“三废”排放指标均为行业领先。
首个兆瓦级天然气压差发电项目投运
5月17日,华北油田苏桥储气库两台单机功率3兆瓦的天然气压差发电机组投运,标志着国内首台(套)兆瓦级天然气压差发电项目投运成功。
天然气压差发电是一种零碳能源创新技术,能够实现“压力能到机械能再到电能”的转化。这一过程不消耗天然气、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实现全过程零碳化。项目投运当天发电3万千瓦时,预计一个储气库注气周期双机发电量可超200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6000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万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国内最大电网侧电化学储能项目投运
7月,国内最大电网侧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青海海西州弘柳储能电站并网投运,将提高当地新能源消纳水平,减小电网运行风险,保障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该项目装机容量为225兆瓦/900兆瓦时,是国内一次性投运单体规模最大的电网侧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总占地面积92.492亩,包含3个储能区域、69个储能单元。项目投运后,每年可调用充放电次数不低于300次,预计每年提供清洁能源电量约2.7亿千瓦时,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和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同调度灵活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电网整体资产利用率。
国内最大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中交
8月,由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承包的陕煤集团榆林化学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50万吨/年DMC一期工程完成中交。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也是陕西省首次大规模布局高纯碳酸二甲酯(DMC)。
该项目位于陕西榆林榆神工业区清水工业园,总投资约47.65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规模为10万吨/年DMC,二期规模为40万吨/年DMC。高纯DMC产品主要用作锂电池电解液溶剂。该项目引进日本先进工艺技术——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法,以一氧化碳、氧气、甲醇为原料,一步反应法制DMC,实现了煤炭就地转化成高附加值产品的目的。其反应温和、安全可靠、技术成熟、副产品少。项目建成后,将带动榆林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榆林其他化工企业形成产业链协同联动,持续推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
“热采一号”交付
10月31日,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热采一号”,在山东威海交付,填补了我国海上稠油热采移动装备领域的空白,为规模化、集约化撬动我国海上稠油资源开拓新路径、激活“新引擎”。
“热采一号”长82米,宽42米,作业水深35米,作业状态下重达1万多吨,可抵御16级台风,满足渤海油田稠油开采移动式注热需求。“热采一号”应用移动注热平台设计、高温高压蒸汽管线补偿等多项技术,为世界首创。“热采一号”拥有海上油田最大的3套蒸汽锅炉系统,可同时为6口油井快速注入温度超过350℃的高压蒸汽,使稠油黏度降低,成为流动性好、易开采的“稀油”,整体注热作业效率是过去的3倍以上。
首个50万吨级绿氢耦合CO2制甲醇项目启动
10月27日,阿拉善年产50万吨绿色甲醇首期10万吨示范项目启动仪式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举行。这是我国首个50万吨级电解水制氢耦合工业捕集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项目。
该项目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与园区内企业烟气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项目应用吉利绿色甲醇制备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二氧化碳和氢合成制甲醇全流程工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完全达产后预计年减碳75万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内首条可掺氢高压长输管道投运
12月,包头—临河输气管道工程项目在临河分输站举办点火通气仪式,输气管道正式投产运行。该长输管道是国内首条具备掺氢输送能力的高压、长距离管道项目。其投产运行对内蒙古自治区氢能消纳和建设清洁能源供应基地产业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该项目建成管线实际全长约249千米,管径457毫米,设计压力6.3兆帕,管道年设计输气能力3.93亿立方米,增压后可实现20亿立方米/年。工程正式通气投产,标志着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天然气管道实现了互联互通,巴彦淖尔、包头地区将形成环网供气和多气源供应的格局,提高区域内天然气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加便捷、清洁的能源选择,也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