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江苏化工网 化工园区登录 专业委员会登录

Hi,欢迎来到江苏化工网 联系我们

Hi,欢迎来到江苏化工网 联系我们

江苏化工网 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从2024到2025:能源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
从2024到2025:能源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
  发布日期:2025-01-23

回顾2024年

我国能源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能源转型蹄疾步稳

预计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59.7亿吨标准煤

煤炭消费量约48.5亿吨,产量约47.4亿吨

石油消费量约7.5亿吨,产量约2.14亿吨

天然气消费量约4300亿立方米,产量约2493亿立方米

非化石能源消费量约11.7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首次超越石油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全球地缘冲突持续、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格局变革、能源格局加速重构等不确定因素交织的复杂环境,我国能源行业按照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基调,扎实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  能源消费稳步上升,增量主要来自非化石能源

从主要行业看,国民经济延续向好态势,为能源消费增长提供主要支撑。预计2024年我国经济增速5%左右,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59.7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3%,能源消费增速在2023年高基数下有所回落。

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低碳能源消费占比稳步提升。从能源结构看,2024年煤炭占比下降1.2个百分点、石油下降1个百分点、天然气提升0.4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提升2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方面,电力行业是煤炭消费主阵地,非电用煤需求整体偏弱,水泥和建材行业用煤需求低迷,化工行业需求有所增长,但总量规模相对较小,领先企业正在探索将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绿氧相结合,实现源头减碳。综合来看,预计2024年煤炭消费量约为48.5亿吨,比上年增长2.5%。石油消费方面,2023年成品油消费基本达峰,2024年迎来下降拐点。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高,持续挤压燃油市场份额;汽油消费出现下降,基建、制造等行业需求低迷,叠加LNG(液化天然气)重卡销量继续创历史新高,柴油需求萎缩明显。预计2024年石油消费量约7.5亿吨,比上年下降1.6%。天然气消费方面,居民用气需求受采暖用气和交通用气需求支撑快速增长,工业用气需求稳定增长,发电用气在气电装机增长和迎峰度夏发电需求带动下稳定增长,化工化肥用气需求保持稳定。预计2024年天然气消费量约430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非化石能源方面,继续保持跃升态势,呈现两位数的高增长,占能源消费增量比重超过80%。预计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量约11.7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9.7%,将首次超越石油(17.3%)。

碳排放强度下降助力绿色发展,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推进。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预计全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碳市场活跃度大幅提高,上半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月均成交量达366.82万吨,同比增长174.9%。清洁能源技术引领全球,高效晶体硅、钙钛矿等光伏电池技术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量产先进晶体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超过25%;18兆瓦全球最大单机容量风电机组启动发电,20兆瓦全球最大功率漂浮式风电机组成功下线;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核电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已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  能源供应韧性增强,供给保障能力实现新跃升

煤炭方面,产业集中度提升,进口增速收窄,整体供应平稳。2024年,在稳产稳供延续政策下,煤炭产量“前紧后松”,预计全年煤炭产量约47.4亿吨,比上年增长1.5%。煤炭生产集中度持续提升,煤炭产业布局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煤炭深加工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数智赋能煤炭产业改造升级。煤炭进口增速明显收窄,来源国呈现多元化趋势。印尼仍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进口国。

石油方面,上游稳产增产成效显著,产量持续回升超过2.1亿吨。石油行业继续加大增储上产力度,预计2024年全国石油产量约2.14亿吨,比上年增长2%,海上石油继续成为石油增产的主要推动力。《“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要求,石油产量稳中有升,力争2022年回升到两亿吨水平并较长时期稳产。我国石油产量于2021年逼近两亿吨,2022年达到2.05亿吨,2024年已接近2015年2.15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增产效果显著。预计石油对外依存度将比2023年略降,约为73%。

天然气方面,持续8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供应安全。2024年,预计全国天然气产量249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3%,新增产量约169亿立方米。深地油气钻探能力及配套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了首口设计井深超万米的科学探索井,自主攻关突破了万米级特深井钻探技术瓶颈,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海南岛东南海域勘探发现首个超深水超浅层气田。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进口实现双增长。2024年我国管道天然气进口量约763亿立方米,较上年增长92亿立方米,增速13.6%;LNG进口量约1087亿立方米,较上年增长103亿立方米,增速10.4%。全国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预计2024年新增管道里程将超过4000公里,为天然气保供提供有力支撑。在全球天然气供应增长推动下,2024年国际天然气市场供需形势较上年有所改善,LNG价格同比下降、进出口贸易景气度回升。2024年东北亚现货均价预计为11.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比2023年下降15.4%左右,价格走跌带动国内LNG现货采购量增长。中俄东线管道气加快推进,2024年新增供应量在80亿立方米左右。

非化石能源方面,风光累计装机超过煤电累计装机,储能发展迎来新机遇。2024年非化石能源累计装机容量为19.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57.5%,其中风电和光伏累计装机容量13.8亿千瓦,我国已提前6年实现2030年风光发电装机合计12亿千瓦的发展目标。2024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约4.1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新增3.4亿千瓦。同时,新能源消纳问题日益突出,储能发展进入重要机遇期。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此外,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重力储能等新建项目陆续投产,构网型储能探索运用推动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

●  能源结构转型势在必行,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

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202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意味着能耗双控正式向碳排放双控转型,能耗强度不再作为约束性指标,并鼓励各级政府发展和利用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业受到碳排放趋严约束,将促使其加大对绿色高效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力度,有利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新能源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可再生能源的供给能力将大幅提升,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水电基地建设加快,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发展;能源基础设施将不断升级,智能电网、热力管网、氢能供应网络等的建设和改造,将为可再生能源的输送和消纳提供保障;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将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如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交通领域的电气化及建筑的可再生能源集成应用;能源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将不断健全,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望2025年

我国能源行业锚定“十四五”目标,改革再发力

预计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61.6亿吨标准煤

煤炭消费量约48.8亿吨,产量在47亿吨左右

石油消费量约7.7亿吨,产量在2.15亿吨左右

天然气消费量约4580亿立方米,产量约2606亿立方米

非化石能源消费量约13亿吨标准煤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我国经济进入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能源行业也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能源领域将聚焦绿色低碳转型、能源安全保障、创新技术驱动等核心要点,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能源根基。

●  经济运行稳中求进,能源消费稳中有增

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优化进入深化期,从传统制造业向创新驱动和高附加值产业转型,高科技产业和绿色项目的投资比重加大,“新三样”、数字新基建等新兴产业将成为能源消费的重要引擎,预计2025年我国经济增速在4.6%~5%,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61.6亿吨标准煤,比2024年增长3.3%。

煤炭消费方面,发电用煤需求仍具有一定刚性。在经济稳定增长、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下,全社会用电量将继续增长,火电仍将是主体电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将持续增长。但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进一步渗透,煤电发电量和发电装机占比将逐渐下降。非电用煤需求受限,受钢铁、水泥等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及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影响,工业领域煤炭消费预计将下降。预计2025年我国煤炭消费量约48.8亿吨,比2024年增长0.5%,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为52.5%,较2024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

石油消费方面,柴油消费加速下降,汽油消费达峰后下降,航煤消费恢复动力减弱。柴油消费在交通领域既受电动化冲击,同时也被LNG替代;房地产业虽筑底企稳,但拉动柴油消费的贡献相对有限。汽油消费在2023年达峰后,受电动车替代影响继续下滑。航煤消费仍有恢复空间,2025年国际航线有所增加但增速将减缓。预计202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约7.7亿吨,比2024年增长2.7%,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为17.2%,较2024年下降约0.1个百分点。

天然气消费方面,行业保持高景气度发展。国内经济持续向好,有利于稳固工业、商业、发电等部门的用气需求增长态势;电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保持较快增长,将会形成工业用气需求的新增长点;国际天然气市场供需整体趋于稳定,价格波动有望较2022年大幅下降,天然气贸易整体稳定。预计天然气需求将延续中高增长态势,202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约4580亿立方米,比2024年增长约6.6%,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9.2%,较2024年上升约0.3个百分点。

非化石能源消费方面,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提升,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效果显著。预计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量约13亿吨标准煤,比2024年增长10.5%,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21.1%,实现“十四五”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在20%左右的目标,较2024年上升约1.4个百分点。

●  能源供应结构更绿、韧性更强,高质量特征凸显

煤炭方面,不确定性因素交织下,“压舱石”作用凸显。预计2025年全国煤炭产量在47亿吨左右,与2024年持平。在建立健全煤矿产能储备制度的政策驱动下,煤炭库存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石油方面,持续加大增储上产力度,2025年产量将保持在2.1亿吨以上。预计2025年我国石油储量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年均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0亿吨以上,推动新建产能保持在历史高位。2025年石油产量小幅增加,在2.15亿吨左右。石油消费同比增长,2025年石油对外依存度约74%。由于国际油价预期下滑,在保供压力较大和油气勘探开发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2025年油气勘探开发将面临较大压力。

天然气方面,供应持续增长,增储上产再上新台阶。预计2025年国产气量约2606亿立方米,比2024年增长4.5%。预计2025年天然气进口量在2012亿~2035亿立方米,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同比小幅增长。

非化石能源方面,累计装机容量占比逼近60%,储能发展提速。非化石能源发展保持强劲势头,预计2025年非化石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2亿千瓦,比2024年增长16.4%,占总装机容量的59.8%。其中,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为5.9亿千瓦和10.7亿千瓦,分别占非化石能源累计装机容量的26%和48%。非化石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约3.1亿千瓦,占新增总装机容量的79%。202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约4.8万亿千瓦时,比2024年增长9.6%,占总发电量的45.5%,预计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约2.2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 21%。风光发电项目成本持续降低。2025年,陆上风电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为0.13~0.19元/千瓦时,海上风电LCOE为0.27~0.38 元/千瓦时,光伏发电LCOE为0.15~0.24元/千瓦时,相对于煤电的成本优势进一步显现。新型储能规模将实现快速增长,新型储能应用场景不断丰富。2025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预计在90~120吉瓦,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将占较大份额,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等新技术将为储能市场带来新活力。

●  能源转型驶入快车道,加快构建能源供给新体系

在碳达峰目标推动下,能源政策将聚焦能源系统安全平稳地向“新”向“绿”。一是提升能源系统韧性。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电力负荷特性变化,能源电力系统运行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国家将持续出台电力系统相关政策,增强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不断提升能源系统安全运行和抵御风险能力。二是加强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碳排放约束,全面实施节能标准,推广先进能效产品,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将绿电消费作为评价、认证和标识绿色产品的重要依据和内容,鼓励全社会优先使用绿色能源和采购绿色产品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形成低碳零碳的能源消费模式。四是大力发展能源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加强能源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加快创新步伐。

协会介绍 学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

协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025-8799064 

会员服务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学会介绍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电话: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86918841 

信息部: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主办单位: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 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 技术支持:南京苏化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