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取得重大进展,炼油能力、乙烯产能、三大合成材料产业规模和石化产品贸易额均跃居世界第一,高端供给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结构布局更加优化,绿色低碳安全生产形势向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十五五”时期不仅是我国由石化化工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更是福建省石化行业实现跨越的高光时刻。
石化产业是福建省四大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至2023年,全省石化产业规上企业实现营收年均增长7.2%,2023年达到7801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七位。福建从不产一滴油到跻身全国石化大省。2024年上半年,全省规上石化工业企业1095家,实现营业收入2694亿元,同比增长9.4%;利润总额31.83亿元。
目前,全省炼油能力2900万吨/年(不含福海创550万吨/年凝析油装置),乙烯总产能290万吨/年,在建的中沙石化和古雷石化二期各150万吨/年。已经形成乙烯产业链:聚乙烯、醋酸乙烯、EVA、环氧乙烷/乙二醇、苯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丙烯产业链:丙烷脱氢、聚丙烯、环氧丙烷、丙烯腈;碳四(丁二烯)产业链:ABS;芳烃产业链:PX340万吨/年,在建古雷石化二期200万吨/年、PTA700万吨/年、己内酰胺151万吨/年、聚酰胺、TDI、MDI;碳五、碳九产业链:石油树脂、热塑性塑料弹性体;氟化工产业链:无水氢氟酸、六氟磷酸锂、氟烷烃、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其他:二氧化钛。2023年全省涤纶产量762万吨、锦纶产量370万吨,居全国前列。已经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合成树脂、合成纤维、有机化工、聚氨酯、精细化工、氟化工等十几条相对完善的产业链。
25个石化化工园区中,泉港和泉惠两个石化园区产值都超千亿、福州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今年有望超千亿、漳州古雷石化基地很快也会超千亿,连江可门化工新材料产业园、龙岩蛟洋工业园区超500亿,莆田石门澳产业园区、邵武金塘产业园区超百亿。其中,泉港、泉惠、古雷3个化工园区入选中国化工园区30强,这是福建石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坚实基础。
福建石油化工行业未来重点发展十条产业链:一是化工型石油加工产业链。二是低碳轻烃产业链。三是工程塑料产业链。四是聚氨酯材料产业链。五是高端聚烯烃产业链。六是高性能橡胶产业链。七是高性能纤维产业链。八是功能性膜材料产业链。九是氟新材料产业链。十是电子化学品产业链。
然而,在做“十五五”规划时,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能做的产品许多都是产能过剩,生产大宗石化产品即便是世界级的企业也是亏损;我们缺口的产品,大多数缺技术。现在还面临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很多不确定因素,许多企业都说“十五五”规划是最难做的规划。我想起前辈说过做企业就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做规划要特别重视企业创新和相对竞争力的分析。
“人无我有”就是新上的项目必须走高端化路线。如:中沙石化项目,引进5个国内首套沙比克专利技术产品(聚碳酸酯、茂金属聚烯烃、高碳-α烯烃共聚物等)。
“人有我优”首先是通过优化原料、工艺,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如:福海创的原料适应性改造、PTA节能技术改造等;其次是充分利用园区产业集群、链群优势,强链补链,以规模化、集约化降低成本,如:福化鲁华碳四碳九树脂项目、海泉化学醋酸乙烯项目、海辰化学己二腈/己二酸项目等;再次是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最近我们协会就组织了一场“数智赋能激发化工新质生产力研讨会”,在这方面我们的大多数企业是有很大的潜力的。
“人优我转”就是对于即便采用最新技术进行改造,其经济效益也达不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产品,即缺乏竞争力的产品,就必须认真考虑转型,改换赛道。如,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利用当地资源,转产高端氟化工产品。百年企业都是在不断转型升级后留下来的,产品是可以变的,企业的研发、营销、供应链等核心竞争力可以让企业基业长青。
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关键是靠人才。福建石化产业在研发投入方面还不够,更主要的是企业的创新人才不足。福建石化协会2025年想做一件事,就是促进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产教融合发展。在过去许多企业与高校已有的合作基础上,以园区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团队和企业联合进行新产品研发(包括建立中试基地),工艺和设备的改进等,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高校为企业培养中高级研发创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企业在高校学生实习、就业给予优先照顾。园区众多企业参与进来,常年有大批高校师生来园区工作、实习,带来高质量的人流、信息流,而园区内的大型企业一般拥有比普通高校更先进的实验室和检测水平,加上有中试装置和服务保障,必然成为新项目的孵化基地,一部分的科研人员和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就会留下来,园区的科研水平也会随之提升,形成良性循环。从而高标准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石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
(作者:福建省石油和化工行业协会会长 林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