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业领域第三大碳排放源,化工行业的高碳排特性与原料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全球化竞争和“双碳”目标驱动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已成为化工行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其中碳利用技术是关键之一。将捕集的二氧化碳(CO₂)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既能直接减少碳排放,又可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对保障能源安全、提高产业竞争力具有双重战略价值。
“十四五”期间,国家已将碳利用技术列为低碳技术的重点支持领域,鼓励相关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当前,我国化工行业碳利用技术呈现“传统改造”与“新兴突破”并行的格局。用于传统改造的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技术应用成本低,市场推广形势好。一些新兴碳利用技术如电催化CO₂、生物催化CO₂、可再生能源与化工耦合制化学品等技术的研究进展显著,但大多仍停留在实验室或中试示范阶段,离大规模商业化还存在一些瓶颈,亟须系统性突破。
新兴碳利用技术推广应用的瓶颈问题
1.经济性失衡:成本与收益难以匹配
当前碳利用技术普遍存在成本高、溢价低的双重困境。以CO₂加氢制甲醇为例,绿醇综合成本高达3500~4500元/吨,其中绿氢和CO₂的原料成本占比高达70%~80%以上。尽管该技术可显著减少碳排放,但高昂的原料成本制约了技术的经济性,同时绿色产品认证体系缺位导致产品溢价等不确定性因素较大,在市场推广和应用时受限。
2.产业链协同不足:供需错配与设施缺失
产业链上下游存在显著结构性矛盾。化工企业排放的CO₂纯度低(60%~90%),而电子化学品等高端应用需99.99%高纯CO₂,提纯成本增加30%。此外,我国尚未建成跨区域CO₂运输管网,200公里以上陆运成本占比超50%,制约规模化应用。典型案例显示,某煤化工CCU项目因周边缺乏CO₂消纳企业,生产负荷长期低于40%。
3.政策机制滞后:激励不足与风险集中
政策支持力度与市场需求脱节。当前碳交易价格(约70~90元/吨)仅为CCUS成本(150-400元/吨)的20%~60%,难以驱动企业投资。对比美国45Q税收抵免(35美元/吨CO₂利用),我国缺乏长期稳定的财税激励。同时,首台套技术面临“三无”风险:无保险覆盖(设备故障无兜底)、无融资渠道(技术资产难抵押)、无退出机制(失败项目沉没成本高)。
新兴碳利用技术推广应用的破局建议
当前,新兴碳利用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期,建议构建“技术-政策-市场”协同生态,通过技术创新降本、政策精准激励、产业链协同破局,打通“减排-增值”闭环,真正释放其规模化应用潜力。
1.技术创新驱动全链条降本
突破关键催化剂和核心反应器,提升催化剂寿命、原料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攻关低成本高效节能反应体系。例如通过优化催化剂性能,采用无循环工艺流程,提升能量利用率,降低能效损失。
强化工艺集成优化,推动绿电-绿氢-化工耦合,例如通过风光储一体化系统匹配电解制氢与CO₂转化协同,降低间歇性供电导致的能效损失。
构建规模化效应,降低绿氢成本和CO₂捕集成本,进一步降低原料成本。另外也可通过设备大型化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2.政策、制度精准发力
建议强化财税激励,对CO₂衍生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如退税率50%),对首台套装备给予一定的购置补贴。
探索“碳汇银行”模式,支持企业质押碳资产获取低息贷款
强制市场创造,在政府采购、重大工程中设定CO₂基材料最低使用比例;对高碳足迹化工产品(如传统聚乙烯)征收阶梯式碳税,推动下游企业采购低碳替代品。
提高首台(套)技术装备应用的税收政策优惠水平。对于生产企业采用首台(套)技术或购置首台(套)产品,扩大享受税收抵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和比例。加强首台套示范应用联盟、产业联盟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组织机构建设,强化其联系科研、设计、生产单位的纽带作用,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作机制,为首台(套)技术装备的应用提供专业支持。
3.产业链基础设施协同
通过构建CO₂管网基建,在内蒙古、宁夏等CCU集群区优先建设跨区域CO₂输送管网,降低运输成本。
完善标准化体系,制定碳足迹核算等国家标准,推动与国际ISO标准互认,破除欧盟碳关税(CBAM)壁垒。
当前,碳利用市场推广正处于瓶颈期,需以系统性方案打通堵点。在马上到来的十五五关键阶段,我们化工人更要精准抓住问题关键,针对性出具解决方案,努力降低CCU技术成本,提高市场渗透率,催生低碳化工新业态,为全球碳中和贡献中国路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