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暨“一园一策一图”试点示范工作开展以来,江苏省无锡市江阴临港化工园区根据生态环境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立足实际,聚焦问题,按照“核心在堵,要害在通”的建设理念,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新建一批、改造一批、利旧一批”,因地制宜扩充应急空间、打通关键节点、布设兜底防线,形成“企业自防、园企互通、内外一体”的环境应急体系和总体格局。
一、因地制宜、建新利旧,创新构建三级防控体系
一级防控,着力打造企业内部“三道防线”,力争污染“防得住、不出厂”。督促指导区内企业按照“风险单元——管网、应急池——厂界”的“三道防线”建设要求,对应急池、雨水闸阀、转输泵等设施实施扩容改造,新增应急空间1万方,安装雨水排口智能闸控系统,实现雨水闸阀“手自一体、远程控制、一键启闭”。
二级防控,深度挖潜拓展园区公共应急空间,确保污染“转得出、收得下”。一是在西片区新建一座总容积1万方的公共应急池,同时将汉邦石化4万方、海伦石化2万方等事故应急池纳入园区公共空间体系,有效拓展园区应急空间。二是利用企业周边沟渠建设4座总容积3000方的应急缓冲池和配套的废水提升装置,作为片区事故废水转输“中继站”;三是对园区原有的5公里污水重力管网和闸阀进行改造,同时新建10公里输送管线,形成覆盖全域的园企、企间“互联互通、双向传输”的事故废水转输网络;通过架设大功率高扬程水泵和输送水带,快速实施事故废水跨片区传输。
三级防控,全面构筑坚固屏障守牢底线,严防污染“出园区、入长江”。一是在园区内中心河上建设4个固定闸站,并设置临时筑坝点,采取落闸、筑坝的方式构建临时应急空间,事故时抽空河水,可腾出共计9万方的应急空间。二是将园区外4条入江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方案,与园区“一园一策一图”有机衔接,利用沿线水利闸站和临时筑坝点,构成“第四防控”屏障,具备85万方的临时缓冲能力。
二、科技赋能、智慧监管,提升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水平
运用VR等先进技术,拓展提升智慧化监管平台功能。
一是实现风险防控信息“一个库集成”。将园区重点环境风险源清单、园区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清单、三级防控体系责任清单等5个清单和企业环境隐患排查清单、环境应急物资清单等4个清单全部录入智慧管理平台。
二是实现环境风险动态“一张网监控”。将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和企业雨污排口在线数据接入园区平台,及时发现企业异常工况;通过高空瞭望视频、无人机定期巡航、走航车动态核查等手段,自动识别异常,快速发出预警;集成园区河道地表水站的实时监测数据,实时掌握园区水环境质量变化。
三是实现环境应急指挥“一平台调度”。通过VR技术构建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指挥“一张图”,系统监控到突发事件信息后,自动进入应急处置模式,对企业一级防控措施实施实时监控,智能推荐二级防控最优转输路线和应急空间,根据事态变化发出启动三级防控指令。
三、整合资源、多方联动,不断提高园区环境应急综合保障能力
一是组建三支专业队伍。组建一支由特勤站、园区管理中心、污水厂、18家重点企业组成的应急处置队伍。依托江苏省环保集团专家技术力量,组建了一支熟悉园区情况、掌握环境应急处置技术的应急专家队伍。依托江阴生态环境监测站、江阴环保集团组建应急监测队伍。
二是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在东、西片区分别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库,重点储备特种装备,专门购置了3台总流量1400立方米/小时的大功率高扬程水泵和耐酸碱专用水带,满足事故废水快速转输需要。
三是建设应急实训基地。对沿江(江阴)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的训练设施进行针对性改造,建成环境应急实训基地,为园区“三支队伍”、企业环境应急人员开展环境应急处置实战演训提供了有利条件。
下一步,江阴临港化工园区将根据“一园一策一图”实施技术指南,进一步查漏补缺、强化提升,全面完成试点建设任务,按照“设施更加健全、措施更加严密、机制更加科学、保障更加有力”的目标,打造更加坚固牢靠的三级防控体系,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守住园区发展的生命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