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食用及工业乙醇开工率不足45%,主产区黑龙江和吉林的乙醇生产企业几乎全线亏损。而与此同时,来势汹汹的煤制乙醇正在蚕食下游市场,立于十字路口的生物乙醇产业前路迷茫。
乙醇市场供过于求
近年来,乙醇行业饱受供过于求的困扰,行业始终处于结构调整中,阶段性开工以及成本倒挂几乎成为行业常态,这也导致近年来乙醇产量一直处于停滞,甚至萎缩的状态。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销售经理朱甲军介绍说,这一种局面在2024年发生了逆转。据统计,2024年中国食用和工业乙醇全年产量为687.53万吨,较2023年增长约为49.13万吨,增幅达7.69%。
但这一变化不是来自行业的根本状况有好转,而是合成工艺乙醇产能快速增长,并且应用领域扩大,从而带动中国食用和工业乙醇产量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合成工艺乙醇产量为101.39万吨,较2023年增长60.16万吨,增幅高达145.92%,且合成乙醇产量超过木薯乙醇,仅低于粮食乙醇,成为中国第二大乙醇生产工艺。但我国目前依然以粮食乙醇占据主导地位,产量为487.97万吨,约占全部产量的70.97%。
煤制乙醇来势汹汹
我国合成工艺乙醇的主要工艺路线为煤制乙醇。近两年,煤制乙醇发展迅速,工艺路线为以煤基合成气为原料,经甲醇、二甲醚羰基化、加氢合成乙醇。
随着国家政策的助力和市场需求的增长,煤制乙醇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国内多个煤制乙醇项目逐步落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经建成煤制乙醇生产厂14家,实际投产并产出产品的9家,其中产能较大的4家分别是安徽碳鑫、陕西榆神、河南利源、山东恒信。2025年刚投产的山东恒信乙醇装置设计产能为50万吨(年产能,下同)。据不完全统计,未来还将有总产能为740万吨的煤制乙醇项目计划投产。
朱甲军表示,如果这些规划的项目全部达产,届时煤制乙醇的产能将会达到千万吨以上。据机构预测,仅未来3年煤制乙醇产能就会达到600多万吨,将有可能挤占目前普酒乙醇和无水乙醇500万吨的化工市场以及地炼70万吨的燃料乙醇市场。就目前而言,煤制乙醇产能已达300多万吨,2年时间就抢占了乙醇市场11%的份额。
今年前两个月,全国生物乙醇的销售量已从79.54万吨降至63.76万吨,降幅达19.83%,并且生物乙醇仍在不断失去市场。可以预见,未来生物乙醇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会有更多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生物乙醇困难重重
从乙醇行业下游消费来看,燃料乙醇需求占比达到40%,在乙醇行业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从我国放开燃料乙醇市场以来,生物乙醇便不断遭遇原料价格高企、油品市场萎缩以及煤制乙醇围剿等威胁。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乙醇汽油销量呈逐年下降走势。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接近1300万辆,同比增长35%;销量占总销量的40.9%,同比提高9.3个百分点。今年前两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8%,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超过50%。据机构预测,到2030年成品油消费比2024年将下降13%~21%,乙醇汽油销量也将保持下降趋势。
而燃料乙醇正是煤制乙醇重要的下游领域。朱甲军说,目前,煤制乙醇已抢占了此前由生物乙醇占有的地炼市场50%的份额,在山东地炼市场,煤制乙醇占比已达到70%以上。
事实也是如此,一家大型生物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数据显示,1—2月,该公司在某省的燃料乙醇销量同比下降超6%。
市场的不断丧失加剧了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竞争,市场厮杀日渐激烈,有的企业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抢占市场,以往建立的价格联盟已形同虚设。
业内人士表示,从环境治理、成本以及粮食安全角度看,生物乙醇将不再是乙醇汽油的最佳选择。
展望未来,生物乙醇行业的发展已走到岔路口,煤制乙醇的发展有效解决粮食燃料乙醇产能不足、工业无水乙醇价格偏高的问题。但随着市场争夺不断加剧,无论是生物乙醇还是煤质乙醇都要积极寻找出路,非粮乙醇工业化以及大力向下游延伸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此来实现产业链的增值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