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国家高新区的北部,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实力,成为化工园区发展的典范。这里不仅是产业集聚的高地,更是创新发展、绿色转型与智慧管理的先行区。
01 园区基本信息
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6年,是江苏省级经济开发区,受新北区委区政府委托管理春江街道和魏村街道,实行“1+2”管理体制。辖区开发面积68.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万人,常住人口14.9万人。区内建有全市唯一保留发展的省级专题化工园区——滨江新材料产业园,连续7年入选“中国化工园区30强”,获得“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全国智慧化工园区”“全国绿色化工园区”“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园区”“国家火炬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园区”“江苏省一体化示范园区”等称号。
滨开区北依长江,与泰州市隔江相望,是长三角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物流节点,也是常州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区内现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常州港,岸线总长25.8公里,距常州国际机场18公里、常州北站8公里,346国道、338省道、122省道穿境而过,常泰长江大桥、龙江路高架北延、德胜河“六改二”等一大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在区内实施。2021年,园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84.8亿元,初步形成了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港口物流贸易三大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滨开区现有工业企业2600多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8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268家、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省瞪羚企业32家、上市企业3家、北交所过会企业1家。建区以来成功吸引170余家外资企业投资落户,累计实际到账外资超40亿美元,6家外资企业在滨开区设立跨国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总投资20亿美元的安米项目成为全省近年来、常州历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外资项目。
2024年,实现GDP增速7.3%,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56.2亿元,增长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亿元,增长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增长11.5%;工业投入112.8亿元,增长17.1%;进出口总额301.3亿元,创历史新高。
02 竞争实力凸显
园区高度重视创新,这些创新平台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全面布局“NEXT”产业,成功打造“东方碳谷”“创新药谷”产业地标,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力支持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质量打造高端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获批首批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累计拥有绿色工厂40家,智能车间(工厂)82家,专精特新企业117家。创建各类科创平台10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15家,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14家。建成滨江创智企业港、科创港等产业载体,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
03 园区配套完善
着眼绿色低碳发展,全力打造零碳园区、无废园区,建成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工业废弃物集中处置、污水集中处理、中水回用、分布式光伏、光储充微电网等多位一体的公用设施保障,全面保障园区高质量转型。高标准建成集安全、环保、应急、能源、封闭园区、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指挥中心,建成危化品专用停车场,安全生产“盛瑞工作法”在全省得到推广,化工园区风险等级实现C(一般风险)升D(较低风险)。在全省率先探索化工园区土壤和地下水风险管控与修复“常州模式”,实现沿江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全覆盖,有力确保了土壤地下水智能感知与可视、可管、可控。
在注重生产配套的同时,园区也积极完善生活配套。建成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百汇人才公寓、春江(奥体)全民健身中心、春江民俗文化公园等服务配套设施,滨江吾悦、洲际逸衡酒店等高端商业综合体先后落地,为园区内的人才提供了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增强了园区对人才的吸引力。
04 智慧化建设成果斐然
1.智慧园区指挥中心
高标准建成集安全、环保、应急、能源、封闭园区、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指挥中心。通过该中心,可对园区内的企业生产、环境质量、安全状况等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实现了园区管理的智能化与精细化。例如,在安全管理方面,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有效提升了园区的安全保障水平。
2.VOCs 整治智慧化手段
在VOCs整治工作中,构建全方位监测体系,完成建设企业有组织排放口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控55套,厂界VOCs在线监控171套,微型空气站35个,园区上、下风向边界综合大气站3座。引入以高端质谱技术为核心的分布式多通道VOCs在线监测系统和大气VOCs秒级多组分走航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园区空气质量的精准监测与治理。截至2024年底,滨江经济开发区VOCs站点年均浓度4.24PPb,同比下降26.35%,连续3年同比下降超20%,治理经验获全省推广。
3.土壤和地下水智能管控
在全省率先探索化工园区土壤和地下水风险管控与修复 “常州模式”,实现沿江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全覆盖。通过智能化手段,确保土壤地下水智能感知与可视、可管、可控,有力保障了园区的生态环境安全。
05 园区高质量发展
1.政策支持精准有力
园区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精准的政策措施。在企业创新方面,对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在项目引进上,对于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的优质项目,提供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助力企业快速落地生根。
2.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深化 “滨至如归”营商服务理念,通过“一企一群”、急郎中工作室、星期六审批直通车、建设项目服务清单制等创新改革举措,全要素保障项目落地。例如,“建设项目服务清单制”改革,明确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审批事项与服务流程,大大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提高了企业办事效率。
3.安全环保管理严格高效
园区始终将安全与环保放在重要位置,全域推广学习“盛瑞工作法”,系统打造“清・新365”环保品牌。制定严格的安全环保标准与规范,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管,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同时,积极开展安全环保培训与应急演练,提升企业的安全环保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
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将继续坚持创新、绿色、智慧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为化工园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迈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