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乙烷供应高度集中,美国、中东地区形成“双极垄断”格局。美国通过技术优势和运输霸权主导出口市场,57%的乙烷出口流向中国;中东地区的乙烷全部用于本地乙烯生产,无出口能力。作为最大的增量市场,我国乙烷裂解产能占比提升至8%,但进口依存度仍超过70%,凸显了供应链的脆弱性。
长期来看,2030年,乙烷市场将面临结构性矛盾,美国依托“资源—定价—运力”霸权维持垄断地位,而新兴市场国家将通过技术创新与治理协同寻求平衡,其演进方向将成为全球能源秩序转型的缩影。其中,我国的乙烷突围路径需要短期多元采购、中期技术自主、长期构建“技术—资源—市场”体系。
全球乙烷供应呈现垄断与寡头主导格局
2024年,全球乙烷市场呈现“资源集中、需求分化、贸易脆弱”的特征。美国凭借页岩气优势掌控定价权,而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在需求扩张过程中面临供应链安全与技术替代的双重挑战。当前,全球乙烷供应呈现高度垄断特征,美国与中东构成双极格局。其中,美国以页岩气革命为基础,实现了石油、天然气与乙烷资源的快速上产,得克萨斯州的二叠纪盆地页岩气田乙烷含量为12%~35%,为美国乙烷生产提供了基本保障。
得益于页岩革命带来成熟的水力压裂技术,以及美国上游企业的运营日益成熟,美国乙烷产量近年来稳步增长。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乙烷产量为6109万吨,占全球乙烷总产量的56%。除美国在工业、化工原料等领域对乙烷的需求外,2024年共885万吨乙烷被出口至亚洲及欧洲等地区。
作为全球乙烷的第二大产区,中东地区的乙烷产量主要来自沙特与卡塔尔的常规气田,但乙烷含量仅5%~8%。标普全球大宗商品数据显示,2024年,中东地区乙烷产量总计3152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29%。然而,依托中东地区化工行业的技术先进性与原料可获得性,所生产的乙烷几乎都作为裂解原料用于生产乙烯,所以当前暂无乙烷资源跨区流动转向其他市场。
到2030年,全球乙烷市场将陷入“垄断固化—需求膨胀—安全赤字”的三角困局,即美国凭借资源与技术优势强化定价权,但运输瓶颈制约其产能释放;新兴市场国家需求激增倒逼产业链重构,却加剧资源错配与环保压力;地缘风险与技术创新博弈则将威胁系统稳定性。
所以,2030年,全球乙烷贸易仍将呈现“单极主导、多方受限”的垄断特征。其中,美国凭借页岩气资源与技术优势,乙烷产量与出口量不断增长。预计2030年,美国乙烷产量及出口量将分别达到7049万吨和1810万吨,其中扩建后的核心出口设施出口能力将达到388万吨/年,但仍无法满足亚洲市场激增的需求。长期来看,中东地区90%的乙烷仍将被锁定在本地乙烯生产领域,预计2030年,中东地区乙烷产量将达到3649万吨,但出口量仍然有限,仅卡塔尔通过液化天然气(LNG)附带协议每年向中国出口50万吨乙烷,但其规模不足全球贸易量的2%,无法撼动美国乙烷的垄断地位。
垄断格局的固化源于技术壁垒、运输垄断、分离壁垒与定价垄断。长期来看,全球超大型乙烷运输船队规模增长有限,船舶运营仍受制于美国出口码头的调度权;页岩气中乙烷提取率高达42%,而同类技术相对落后、分离率不高,导致美国国内资源开发成本高;美国通过离岸价调控机制将乙烷价格与亨利中心气价绑定,导致未来乙烷价格定价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化工轻质化推动乙烷需求上涨
乙烷下游需求市场分化显著。其中,基础化工领域的聚乙烯、乙二醇等衍生物占全球乙烷消费量的60%;燃料电池、锂电材料等新兴领域的需求增速为8%~10%,推动高纯度乙烷市场扩张;美国过剩乙烷通过回注天然气系统调节能源价格,占比约15%。
乙烷需求高度集中在乙烯生产方面,其裂解工艺因碳排放低、收率高成为全球化工轻质化转型的核心路径。除了工艺优势,原料经济性也是乙烷需求骤增的原因。2024年,日本石脑油均价为674美元/吨,与东北亚乙烯裂解价差仅为200美元/吨,远低于裂解装置盈亏平衡水平。相比之下,墨西哥湾乙烷现货价格约140美元/吨,据此折算,乙烷裂解制乙烯成本要比石脑油裂解制乙烯成本低1000元~2000元人民币/吨左右。
乙烷工艺优化与经济成本利好主导全球化工轻质化转型。2024年,北美乙烷裂解产能占比超过80%,中东达到70%,中国提升至8%。作为全球最大的乙烷需求增量市场,我国是美国轻烃资源主要进口国,高性价比原料支撑我国轻烃裂解领域项目迅猛发展。随着我国化工市场逐步筑底企稳,内需动力稳步增加,叠加新兴化工产品的推陈出新,乙烷逐渐占据化工原料市场的重要位置。
2025年~2026年,全球乙烷需求持续增长,但结构性矛盾凸显。由于化工原料轻质化的需求,北美与中东地区的乙烷裂解产能占比将长期保持高位,乙烷需求仍占主体地位。2030年,美国乙烷需求将达到5000万吨,较2025年增长8.5%,其中需求增量全部来自乙烷裂解制乙烯。另外,2030年,中东地区乙烷需求约3600万吨,较2025年将增长13.2%。其中,卡塔尔与阿联酋引领需求增长,增量分别为220万吨和130万吨,而沙特、伊朗等国家乙烷需求增长将仅为30万~50万吨。中国方面,随着裂解生产工艺的进步,裂解原料逐渐向多元化、轻质化发展。预计2030年前后将有超过600万吨/年的乙烷裂解装置上马,此外还有大量乙烷裂解项目尚在规划中。
地缘政治推动贸易格局重塑
全球乙烷贸易呈现“单极输出—多极输入”特征。美国垄断出口市场,当前贸易流向整体东移。受老旧产能出清、消费动力不足、能源价格拖累等因素制约,欧洲地区轻烃需求增速下降。而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能源消费增长极,亚洲地区将持续强化对美国轻烃资源的进口依赖,继而推动全球能源贸易格局加速重构。
运力与航线造成乙烷贸易瓶颈。液化乙烷的运输要求十分严苛,国际上一般采用超大型乙烷运输船进行运输。然而,超大型乙烷运输船存在建造工艺复杂、周期长、建造商稀缺等问题,导致当前全球在役超大型乙烷运输船数量相对较少。与此同时,超大型乙烷运输船属于新巴拿马级船只,巴拿马运河难以承接大量超大型乙烷运输船涌入,最终致使部分运输船转向绕行,推高了潜在的运费上行风险。
我国乙烷市场在当前中美关税政策影响下,将面对需求走弱、进口成本增长的复杂局面。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显示,当前中美仍相互加征10%关税,且美国保留20%芬太尼关税。关税贸易政策短期难以解除,对全球经济会形成一定拖累,抑制国内消费增长,最终传导至国内乙烷进口需求走弱。若中国自美进口下降,其他美乙烷进口国短期将难以补足中国市场对美乙烷资源的吞吐量,美乙烷出厂价可能短期内下调以增强出口竞争力。在出厂价不变的情况下,10%的关税将提升进口美国乙烷成本30美元/吨左右(以320美元/吨到岸价计算),该成本目前大部分或将由买方承担,影响乙烷的经济性。目前南亚及东南亚市场处于乙烷裂解装置投建热潮期,若后续按计划投产,美国出口商可能将更多乙烷资源流向印度、越南、泰国等地区以博取更多利润,对中国市场形成供应压力。
加强进口多点布局与开发技术革新协同转型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显示,中美就关税政策的谈判逐步走向正轨,但就目前看,中美关税难以回到特朗普第二次上任前20%左右的水平。中国在此次声明中保留了针对美国商品加征的10%的关税,后续需关注乙烷是否在豁免名单内,若对乙烷加征关税,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乙烷裂解装置竞争力,使我国化工产品成本走高。
借助美国关税政策摇摆引发的短期阵痛,我国需加强乙烷进口多点布局与开发技术革新协同转型。尽管我国反制性关税大幅推涨乙烷成本的可能性较低,但当前乙烷对外依存度较高敲响我国化工原料自给不足的警钟。因此,进口端应多点布局,加强中东卡塔尔、北非阿尔及利亚等国的乙烷资源采购,低点把控超大型乙烷运输船建设或长租,降低资源垄断风险与长途运输成本。技术端应背靠“短期阵痛换长期自主”的战略抉择,进一步加强国内川渝地区乙烷资源开发力度。同时,巩固下游企业石脑油工艺或煤化工工艺的基础格局之下,试点布局央、国企小型乙烷裂解装置,倒逼炼化伴生资源高效利用。
对我国而言,突围路径兼具战略性与紧迫性,短期通过石脑油混合工艺缓解成本压力,中期布局页岩气乙烷开发(川渝地区资源潜力),长期构建“技术—资源—市场”三位一体体系。这场博弈将重塑全球能源权力格局,乙烷市场的终局选择不仅关乎化工产业链重构,而且是全球能源秩序转型的缩影。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