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为落实“双碳”战略,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环办气候〔2025〕7号)。《意见》以“自愿披露为主、强制披露为辅”为原则,旨在建立企业温室气体信息披露制度,通过标准化框架引导企业主动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强化市场监督与资源配置。《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环境信息披露从“强制合规”向“自愿引领”转型。化工行业作为高排放、高能耗领域,需以政策为指引,通过技术创新、供应链协同和标准引领,实现绿色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未来,随着国际标准互认的推进,中国化工企业有望在全球碳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01 内容概览
《意见》主要任务包括构建技术规范体系、丰富披露形式和渠道、拓展应用场景、引导市场化服务、鼓励先行先试、加强国际合作等。目标是到2027年基本建立政策体系与技术标准,到2030年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披露模式。
02 政策解读
1. 对化工行业的影响
化工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行业之一,该政策对化工行业既带来挑战,也蕴含机遇。一方面,化工企业需要加强碳管理,提升碳数据核算与披露能力,以满足政策要求。
政策合规压力:化工企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行业,需要积极应对政策要求,建立完善的碳管理体系,确保碳数据核算与披露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市场竞争力提升:通过碳披露,化工企业可以展示其环保成果和减排努力,提升企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投资者和消费者。另一方面,通过碳披露,化工企业可以挖掘绿色商机,提升竞争力,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并且,金融机构在投资决策时会考虑企业环境绩效,化工企业通过披露温室气体信息,更容易获得绿色金融支持,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2. 化工企业政策影响建议
01 |加强碳管理体系建设
借鉴国际经验:学习国际化工巨头如巴斯夫(BASF)、陶氏化学(Dow Chemical)等企业的碳管理经验。巴斯夫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能源效率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了显著的碳减排效果。陶氏化学则在CCUS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为化工行业提供了新的减排路径。
建立内部碳管理体系:化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碳管理体系,包括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等环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政策动态,确保企业碳管理工作符合政策要求。
推动技术创新: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探索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创新,如采用更高效的催化剂、优化反应条件等,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02 |优化供应链碳足迹
关注国际碳关税政策:随着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不断加强,化工企业应密切关注欧盟碳关税等政策的实施情况,提前布局供应链的碳足迹优化。例如,盛虹控股集团通过建设全球首条从瓶片到纺丝的再生纤维生产线,实现了用废弃塑料瓶生产再生聚酯纤维,每年可回收利用300多亿个废弃塑料瓶,减少碳排放量近130万吨。
加强供应链协同: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供应链的低碳化。例如,中化国际通过碳业务数字化在线管理,全面把控碳排放信息及准确性,开展碳核查,并在扬农瑞祥等子公司完成碳排放配额清缴履约工作,实现了供应链碳足迹的有效管理。
推动供应链透明化: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供应链碳足迹的实时监测和管理系统,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通过与供应商共享碳数据,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和措施,推动整个供应链的低碳转型。
03 |挖掘绿色商机
开发低碳产品和服务:化工企业应将碳管理纳入战略规划,挖掘绿色商机,提升企业竞争力。例如,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己二酸生产的低碳化,成为全球最大的精己二酸生产企业,并通过了多项国际认证,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拓展绿色金融渠道: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利用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为企业的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通过披露温室气体信息,提升企业的环境绩效评级,吸引更多绿色投资者的关注。
参与碳市场交易: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碳配额的买卖和碳信用的开发,实现企业碳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增值。例如,中化国际旗下的扬农瑞祥完成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履约工作,盈余约7.3万吨。
0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温室气体信息披露、可持续信息披露等标准的制定工作,推动中国化工行业在国际碳管理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通过与国际组织、行业协会的合作,提升中国化工企业国际竞争力。
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化工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项目,共同研究和推广低碳技术、工艺和产品。例如,九江石化通过引入先进的废气处理设备,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有效治理,显著减少了生产流程中的能耗和废气排放。
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定期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国际先进化工企业进行学习交流,了解最新的碳管理理念和技术应用情况,为企业的低碳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