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即将告竣、“十五五”征程将启,为领航新时代煤基能源化工产业现代化与产业强国大计,第二届能源·化工强国大会于6月15日在太原举行。会议认为,未来的现代煤化工产业要重点发展煤基精细化工和新材料,通过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延链、补链、强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还应加快实现与新能源的耦合发展,以人工智能推动能源革命。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指出,要推动现代煤化工项目加快改造升级,发展精细化工提高附加值,沿着煤制烯烃、煤制芳烃工艺路线补链、强链、延链,生产煤基精细化工产品和煤基新材料,如煤基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特种纤维、煤基高附加值功能矿物材料等。此外,要将煤制油作为国家战略储备,重点提升其经济技术水平。
李毅中表示,要把现代煤化工置于推进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大局之中,要特别重视CO₂的治理及节水,通过创新迭代,提升技术水平。现代煤化工要与相关产业耦合适配,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从全局出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国家发改委原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强调了AI技术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重要性。他表示,能源化工行业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势,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投入和应用,以人工智能重塑行业未来。
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作为。“要坚持先立后破,要坚持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表示,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是煤基能源化工探索低碳发展新路径、寻求技术突破、找到新应用场景的过程。行业要重点关注甲醇经济对煤基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理论上来说煤基甲醇+甲醇可实现循环利用。当前,二氧化碳加绿氢合成甲醇已取得成功,如吉利1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已经投产。绿色甲醇作为极具潜力的清洁低碳燃料和化工原料,正逐渐成为能源革命中的焦点。
鄂尔多斯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彦彰指出,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要求。鄂尔多斯通过长期不懈努力,煤化工产业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点和突出的比较优势,正在加快建设的六大基地为鄂尔多斯发展壮大现代煤化工产业提供了强大信心,蕴含了巨大潜力。
能源作为“国之大者”,始终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指出,煤基能源化工在当前我国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化工行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孕育着无限的机遇。他建议,通过产学研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能源化工产业筑牢根基、指明方向,促进我国能源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学军表示,现代煤化工产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口,面临着规模布局、绿色低碳、创新驱动、产业链延伸以及与新能源耦合协同等一系列命题。报社作为权威的行业媒体平台,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煤基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舆论和智力支持。近年来,报社紧紧围绕“主战场、制高点、讲故事、生态圈”十二字工作方针,围绕行业和企业中心工作,以更权威的视角、更客观的立场和更全面的传媒手段,扎根行业、融入行业、服务行业,在守正创新中突破。
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理事长丁文锋,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所长杨超,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张建胜,陕煤集团总工程师尚建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董秀成,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正高级经济师杨学萍,麦肯锡全球合伙人刘寅,上海全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建涛,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朱玉营,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俊诚,内蒙古博源控股集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迎春,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吴立新等人围绕技术路径创新、人工智能赋能能源工业发展、国家能源政策变化解读、案例分析助力煤化工高质量发展等贡献智慧。
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线观看人数达50多万人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