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2025年全国硝酸硝铵行业工作会在陕西西安召开,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发布主旨报告时指出,今年硝酸硝铵行业重点工作主要有严格控制硝酸硝铵规模总量,持续强化硝酸铵安全风险管理,扎实推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行业技术创新工作,全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等五个方面。
顾宗勤介绍说,近几年,硝酸行业一直处于快速增长期,产能年均增速达到5%以上,总产能突破2000万吨/年,未来几年仍将有407万吨/年在建和规划产能。从新建产能下游配套产品结构来看,仍主要集中在浓硝酸、硝基肥、硝酸盐、己二酸等传统应用领域,而熔盐级硝酸盐、磷化工等新兴领域的市场需求仍有待进一步开拓,新增能力势必对现有硝酸市场形成竞争压力。硝酸铵方面,虽然近年来硝酸铵新项目建设受到严格管控,但目前改造搬迁的项目带来了将近200万吨/年产能增量,将在未来两年释放,预计会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企业需理性审视行业发展,深入分析区域市场饱和情况,科学论证项目可行性和市场竞争力,维护好行业供需关系的良性循环。
今年5月27日,山东潍坊友道化学公司发生爆炸事故和6月河南两家化工企业的安全事故,再次给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顾宗勤强调,安全生产绝非“形象工程”,企业要坚决守好安全防线。今后我们硝酸铵行业要继续落实好相关政策要求,做好安全风险防控工作。一是要加强对标准文件的学习。国家强制性标准《硝酸铵安全技术规范》(GB 44022)于2024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标准进行宣贯培训,逐条对照检查,积极落实改造工作,及时将标准转化为企业的相关程序文件、管理制度;二是优化技术管理水平。采用高标准、严要求选定先进工艺和设备,推进固体硝酸铵仓库改为硝酸铵溶液储罐,推广“直产直装”等措施,减少储存量,提升本质安全;三是推进安全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在生产、储存和运输环节安装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构建安全风险数字化管理平台,强化人员数字化培训;四是加快推进实施特殊作业和人员定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人员聚集风险监测预警功能建设,消减人员聚集风险,防范重大事故发生。
顾宗勤指出,要积极推动硝酸、己二酸行业氧化亚氮减排工作,加快行业低碳转型。但当前行业仍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硝酸国产减排技术不成熟、排放监测能力缺失、公众认知度不够等。需要全行业提高认识,抓紧时间推进国产减排催化剂的研发和应用,开展减排技术示范项目建设,普及减排技术相关知识。
对于硝酸、硝酸铵传统行业而言,科技创新更是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径。行业要将技术创新和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工艺设计和生产运营全产业链中去,要加快生产装置的节能降碳、电驱化改造。要聚焦新能源材料、高端化学品等应用领域,加大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力度。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印发了《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对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企业要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和转型,做好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
近年来,行业市场相对平稳。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健康市场秩序和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企业要继续加强沟通,保持好市场平衡。要充分发挥硝酸铵外贸委员会的作用,打通硝酸铵出口渠道,降低出口成本,推进硝酸铵出口有序开展。要尝试以项目合作方式实施产能向外转移,依托“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海外市场空间,提升我国在全球市场话语权和竞争力。
硝酸硝铵作为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在农业施肥、工业爆破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顾宗勤强调,进入新时期,要坚守初心,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手段,苦干实干,再接再厉,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硝酸硝铵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