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被称为“石化工业之母”,是石油化工产业的重要原料。2025年5月底到6月初,美国政府陆续宣布对向中国出口乙烷实施许可证审批制度,涉及Enterprise Products和Energy Transfer两家美国出口企业,并否决了Enterprise Products 三船共计220万桶的乙烷出口申请。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引发了全球化工产业的强烈关注。美国如果施行乙烷出口限制,对中国乙烯产业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中国是全球乙烯第一产需国
2024年,全球乙烯产能达到约2.3亿吨/年。从区域分布来看,亚太地区以约40%的占比位居首位,北美地区占据约25%的份额,中东地区约占18%,欧洲地区约占12%。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乙烯生产国和消费国,2024年乙烯产能约5500万吨,产量超过4850万吨/年。
在生产原料方面,全球乙烯生产呈现出多元化的显著特征,主要涵盖石脑油、乙烷、丙烷、丁烷等轻烃以及煤/甲醇等。
从统计来看,中国制乙烯以石脑油裂解路线为主,产能占比约69%,煤/甲醇制烯烃路线占比约16%,乙烷裂解路线占比约11%,其他轻烃裂解路线占比约4%。
其中,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有6个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建成投产,涉及乙烯产能约605万吨/年,涉及乙烯产量约524万吨/年。包括国产乙烷为原料的项目2个,涉及乙烯产量144万吨/年;进口乙烷为原料的项目4个,涉及乙烯产量约380万吨/年。
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乙烷约470万吨,全部用于生产乙烯(约380万吨),进口乙烷生产乙烯占中国乙烯总产量的7.8%,进口乙烷对中国乙烯产业的影响较小。
美国独具乙烷出口能力
乙烷主要来源于页岩气、油田气、天然气和炼厂气。从气田角度,只要存在天然气的地方有甲烷、丙烷、丁烷,就一定有乙烷伴生。但是由于乙烷作为化工原料除了裂解制乙烯外,用途较少,加上受制于船舶运输、码头、储存等诸多因素限制,除了美国外,乙烷被单独分离提纯的项目不多,使用并不广泛,购买乙烷的客户也不多。美国之外大多数地区的乙烷并未被充分利用,而是混合在天然气中作为燃料使用。受客户广泛性、运输储存因素、价格等因素限制,使得乙烷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价格与天然气市场走势相关性较强。
从全球乙烷供应情况看,目前乙烷资源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中东两大区域,供应占比约85%。其中,中东乙烷资源主要来自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的常规天然气田,生产的乙烷主要满足当地乙烯生产需求。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乙烷资源国和生产国,约占全球乙烷产量的50%,同时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具备乙烷出口能力的国家。近年来,得益于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乙烷供应大幅增长,乙烷价格相对于丙烷、丁烷等较为低廉,乙烷裂解制乙烯的工艺路线在原料中的占比显著提升,尤其美国的乙烷裂解占比高达85%以上。除美国之外,有部分国家也在考虑乙烷分离出口的可能性。
乙烷裂解经济优势显著
乙烷裂解制乙烯相比传统石脑油裂解,丙烷、丁烷裂解具有多重经济优势。
价格优势:石脑油、丙烷、丁烷价格与原油价格高度相关,而乙烷受天然气价格影响较大,价格基本受北美供需面驱动。2022年以来,国际油价长期在80美元/桶左右高位震荡,推动石脑油、丙烷、丁烷价格迅速上涨。高企的原料价格及疲软的下游需求使国内石脑油等裂解利润迅速收窄。相比之下,北美页岩气革命爆发以来,当地天然气及伴生乙烷产量迅速增长,美湾乙烷价格相应地大幅回落。2024年,美湾乙烷现货价格约140美元/吨。据此折算,乙烷制乙烯现金成本比石脑油路线低约30%—40%。
投资效率高:乙烷裂解装置投资强度比同等规模石脑油裂解装置低20%—30%,且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成本低。
乙烯收率高:乙烷裂解乙烯收率可达80%以上,远高于石脑油和丙烷裂解,而且副产品少。
碳排放低:乙烷裂解单位产品碳排放量比石脑油裂解低约20%,更符合低碳发展要求。
出口限制将损害美国能源企业
美国对乙烷出口限制,看似“卡别人脖子”,但由于美国供应商已投入巨资扩建出口设施,若资产闲置、乙烷库存高企,实则对美国自身伤害更大,尤其对于重资产投资的美国出口商来讲,影响更大。
美国现有乙烯生产装置共57套,绝大多数装置为乙烷进料。2024年,美国国内乙烷产量达到5920万吨,过去5年的年均复合增速约7.5%。2024年乙烷需求合计约4830万吨/年。
2024年,美国乙烷出口规模在1020万吨左右,其中通过管道出口至加拿大约160万吨,海运出口约860万吨。海运出口中,到中国的乙烷占比55%,是美国最主要的出口国家,其余出口乙烷主要流向欧洲、印度市场。
当前美国乙烷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状态。由于持续大规模的进行上游油气投资,而本地化工装置消化能力有限,大量过剩乙烷选择回注,与天然气混合作为燃料或发电原料,2024年美国乙烷回注量约1750万吨。
为了缓解供过于求的局面,美国加大了乙烷出口设施的建设力度。美国目前有两家公司有乙烷出口能力,分别为Enterprise Products和Energy Transfer。其中Enterprise Products位于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Morgan's Point,出口能力为500万吨/年,主要去往中国、欧洲和印度。Energy Transfer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Marcus Hook,其出口能力为150万吨/年左右,主要去往欧洲;在得克萨斯州的Nederland,出口能力为375万吨/年,主要去往中国及印度。
此外,美国的出口商也在积极推进扩能计划。Energy Transfer在休斯顿规划了375万吨/年的扩能计划,将于2025年7月投用。Enterprise Products则在得州的Beaumont建设最大620万吨/年的乙烷出口设施,一期也将于2025年下半年投入运行。
目前看,这些出口产能的流向将主要去往中国,也只有中国有能力消纳这些新增产能。
也就是说,美国的两大乙烷出口商均投入巨资建设出口设施,在2025年底形成出口产能,一旦受到美国政府的出口限制,这些企业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同时还面临违约赔款的风险。
从美国企业利益角度来看,出口限制将直接影响美国主要生产商的投资和利润,使企业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进而影响企业的再投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产业规划角度来看,美国数十亿美元的乙烷出口扩张计划也将受到质疑。出口限制将使这些计划失去市场基础,给美国能源产业带来巨大损失。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美国的出口限制还可能会严重影响美国的能源出口战略。
不会对中国乙烯产业造成冲击
美国实施乙烷出口限制政策,从整体层面来看,并不会对中国乙烯产业造成冲击,更不会导致全面且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乙烯产能巨大且持续增加,进口乙烷制乙烯产能占比有限。近年来中国乙烯产能持续扩张,并且还有相当数量的进口乙烯。若美国限制乙烷出口,短期内部分完全依赖美国乙烷供应的企业将面临原料断供的风险。但是中国现有的乙烷裂解产量占比仅为7.8%。其对中国乙烯产业整体产能的影响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中国乙烯裂解装置可以灵活切换原料,美国乙烷出口限制政策对中国生产装置运行影响有限。在原料结构方面,中国大多数乙烷裂解装置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原料的灵活性。这些装置具备快速切换至丙烷、丁烷或轻石脑油等原料的能力,这一特性在应对原料供应危机时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当面临美国乙烷出口政策影响带来的原料供应不确定性时,中国的相关企业还可以凭借灵活的原料进料选择,确保乙烯装置保持稳定运行,从而有效降低因原料供应问题导致的生产中断风险,保障乙烯产业的平稳发展。
随着乙烷作为工业原料的经济性被广泛认可,全球乙烷供应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其他国家和地区已开始考虑建设乙烷供应项目。虽然短期内美国仍将保持主要出口国地位,但是这些新兴供应源的开发将逐步改变美国主导的全球乙烷贸易格局,这为中国获取乙烷原料提供了更多潜在选择。
综合来看,美国乙烷出口限制政策虽在短期内会给中国乙烷裂解企业带来压力,但对中国乙烯产业整体影响非常有限。但是,由于乙烷价格相对具有成本优势,乙烷裂解制乙烯更具有经济性,乙烷供应受限会对个别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如果美国持续实施出口限制,中国部分企业将面临经营压力,企业的利益会受损。
未来,中国乙烷制乙烯产业应该持续关注全球乙烷市场动态,进一步优化原料结构,提升产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以保障乙烯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绿色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