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关键支柱产业,其产品广泛渗透于能源、农业、建筑、交通、医药等诸多领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然而,化工生产过程天然伴随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一旦安全事故发生,所引发的不仅是人员的伤亡与财产的巨大损失,还极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引发社会层面的恐慌,加剧谈“化”色变。近年来,全球化工产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迈进,我国化工行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也遭遇了安全管理领域层出不穷的新挑战。如何在新时代的宏观背景下,构建起科学、高效且可持续的安全管理体系,已然成为全行业亟待攻克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代化工行业安全管理的背景与挑战
(一)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
1.产业升级与规模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清晰指明了化工行业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的转型方向。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化工行业总产值成功突破16万亿元大关。但不可忽视的是,产业集中度偏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的现状依旧存在。中小企业在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成为了安全风险的主要滋生源头。
2.技术创新带来的双重影响: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的迅猛发展,有力推动了化工生产技术的迭代升级。诸如微通道反应器、自动化控制系统、数字孪生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在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然而,技术的更新换代往往伴随着全新的风险,例如人工智能算法的可靠性、数字化系统的网络安全漏洞等,这些都应该被纳入安全管理的范畴之中。
3.“双碳”目标下的转型压力: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强劲驱动下,化工行业正加速向低碳化转型。氢能、生物基材料等清洁能源技术的推广,要求企业重新全面评估生产工艺中的安全风险。比如,氢能储存与运输的防火防爆标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设施的安全设计等,都迫切需要建立起全新的安全规范。
(二)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1.事故隐患复杂化:相关统计表明,2024年全国化工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8%、12.7%,但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却分别上升了25%、30%。以某化工厂因工艺参数失控引发的爆炸事故为例,充分暴露出设备老化、操作流程不规范等深层问题。此外,新能源领域的锂电池热失控、氢能泄漏等新型风险,更是进一步加大了隐患排查的难度。
2.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化工行业基层员工流动性较大,部分一线操作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的安全培训。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事故是由人为操作失误所引发。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提升全员的安全意识,已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棘手难题。
3.全球化与供应链风险叠加: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化工原料供应链愈发复杂。例如,某企业因进口原料质量问题导致生产线瘫痪的案例警示我们,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极有可能转化为安全管理风险。此外,跨国企业之间安全管理标准的差异,也给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二、新时代化工行业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
(一)构建“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
1.设计阶段的风险防控:在项目规划阶段,应积极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定量风险评估(QRA)等专业工具,从源头上杜绝设计缺陷。例如,某聚氨酯领军企业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的工艺安全分析方法,将设计阶段的风险识别率提升了40%。
2.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监控: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搭建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比如,某民企石化公司在乙烯装置中部署了AI视觉识别系统,能够自动检测设备泄漏、火焰异常等情况,响应速度相较于人工巡检提升了90%。
3.应急管理的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工厂,模拟各类事故场景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2023年,某外资企业中国基地通过该技术成功预演了极端天气下的物料泄漏处置方案,将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
(二)强化科技创新与标准引领
1.推动安全技术的自主研发:我国化工企业在阻燃材料、泄漏检测传感器等领域已取得一定突破,但在高端防爆设备、智能安全仪表等关键领域仍高度依赖进口。建议设立专项基金,大力支持产学研联合攻关。
2.完善安全标准体系:针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需加快国家标准的制定步伐。例如,动力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电解液泄漏防控标准、氢能管道设计规范等,应尽快填补空白,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三)推动安全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
1.培育全员安全文化:通过“安全生产月”“安全技能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出“人人讲安全”的浓厚氛围。杜邦公司的“安全领导力模型”有力证明,管理层的坚定承诺与员工的积极参与是安全文化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
2.构建专业化人才梯队:鼓励高校开设化工安全工程专业,同时强化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例如,某大学开设的“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已为行业输送了数千名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的融合创新
(一)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模式
1.美国OSHA的“过程安全管理(PSM)”:该体系着重对工艺危害进行系统性管理,涵盖设备维护、操作程序、应急响应等14个关键要素。国内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特点,将其进行本土化应用。
2.国际化工协会联合会(ICCA)的“责任关怀”倡议:通过行业协会推动企业自愿承诺安全环保责任,形成行业自律机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于2022年发起该倡议,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广,已成功引导近百家化工园区和千家企业承诺责任关怀,成效显著,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深度实施与激励机制建设。
(二)中国特色安全管理路径探索
1.“工业互联网 + 安全生产”平台建设:工信部提出的这一创新模式,旨在通过平台整合企业、政府、第三方机构的数据资源,实现风险预警、隐患排查的协同治理。目前,已在江苏、浙江等地开展试点推广。
2.“智慧园区”示范工程:上海化工区、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等园区通过部署5G、AI摄像头、无人机巡查等先进设施,构建起覆盖全园区的安全防控网络,事故发生率显著降低。
四、面向未来的安全管理展望
(一)从“合规驱动”到“价值创造”
安全管理不应仅仅满足于合规要求,更应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某外资企业通过优化安全管理流程,每年减少因事故导致的停工损失超过2亿欧元。
(二)跨界融合与生态共建
化工安全涉及能源、环保、交通等多个领域,需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例如,在危化品运输环节,可联合交通部门推广电子运单系统,实现全程可追溯。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准备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增多,进而影响化工装置运行的稳定性。企业需在选址规划、防灾减灾预案中充分考量气候变化因素。
五、结语
新时代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无疑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攻坚战。面对技术革新、产业变革与全球竞争的多重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以系统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以科技创新驱动管理升级,以文化培育筑牢思想防线。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作者:中国石化联合会李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