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材料化工纺织领域成果不断涌现,高品质、高附加值、特种用的新材料化工纺织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其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江苏省科协新材料化工纺织领域学会联合体开展“2024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新材料化工纺织领域)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工作。经过学会和专家提名、初评和综合评审,有7项成果入选科技进展。现予以发布。
南京邮电大学完成水系锌离子电池用高稳定单一(002)织构锌金属负极高效制备研发进展。该进展针对水系锌离子电池商业化面临的阻碍,发展出了系列锌金属负极织构调控新方法,实现了(002)织构从“强”到“单一”、晶界从“多”到“无”的演变,消除了商用锌箔的初始织构、残余应力和晶粒尺寸差异。研究团队制备出的毫米级晶粒尺寸的单一(002)织构锌负极,抑制了枝晶生长,消除了晶间副反应,显著提升了锌负极循环可逆性,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水系锌金属电池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重要的经济社会效益。
江苏山水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半导体大尺寸硅片抛光液关键技术及应用进展。该进展针对我国半导体大尺寸硅片高端抛光液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攻克了功能性配方设计、纳米磨料分散控制及复配技术等难题。通过创新开发胺化-络合-缓蚀等化学技术体系结合磨料机械摩擦作用机制,解决了高端12寸硅片边缘及表面几何形貌控制难题,实现了全局和局部埃米级平整度;利用小分子单体浸润及水溶性非离子型聚合物极性吸附机理,开发了低颗粒缺陷(Particle)及雾缺陷(Haze)控制技术,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半导体供应链安全以及多元化和国际竞争优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该项技术研发与应用将会极大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卡脖子技术”应用技术问题的解决与关联应用的技术迭代升级,促进国内大尺寸硅片应用产业链的企业技术发展与成果转化。
南京邮电大学完成面向工业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的柔性电极创制进展。该进展首次开发出适用于工业级阴离子交换膜水电解的柔性WS2超结构电催化剂,创新性地构建出基于可滑移自适应三维片层结构的柔性电极,解决了传统非贵金属催化剂在高电流密度下传质效率低、机械失效严重的工程难题,实现了产氢活性和稳定性均达到非贵金属催化剂同期最优值,阐明了界面应力演化驱动高效气液传质机制,为实现工况大电流密度下高效稳定制氢提供了理论支撑。本项目通过多尺度柔性材料的设计,为构建高效稳定催化电极提供了全新范式,全面适配“双碳目标”下绿氢制备的严苛标准,真正推动绿氢生产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江苏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柔性显示用超大广角减反射多层复合膜材料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进展。该进展突破柔性减反射膜国产化瓶颈,攻克多层膜设计、纳米分散及卷对卷工艺难题,打破日企垄断。同时,通过创新开发叠层介质膜系设计技术,研发材料实现可见光波段反射率0.5%~0.9%、透过率超93%;首创丙烯酸酯粘弹体分子设计技术,解决纳米粒子分散不均问题,构建高透光耐弯折膜层;研发全流程卷对卷生产工艺,产品良率超90%,产品通过20万次弯折测试和严苛环境验证。研发过程中,形成发明专利13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获DIC AWARD2024国际创新银奖。产品已应用于华为MateX系列,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柔性显示产业链自主可控提供核心材料支撑。
江苏高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高密度超厚碳纤维预成体自动化三维编织技术研发进展。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预成型体技术与装备是纺织工业中具有高附加值和增长潜力的产业,该进展率先在国内开展航空级高密度超厚碳纤维预成型体自动化三维编织技术,通过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成型体三维编织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多维向高密度超厚预成型体编织装备。项目技术、装备均为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为解决我国各类先进军民机型等关键部件大量应用高性能复合材料的问题,提供了先进的三维编织解决方案。
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完成微纳多晶金刚石的分散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进展。针对我国半导体芯片、光学及磨料领域多晶金刚石基研磨液关键技术受制于欧美的“卡脖子”问题,研究团队基于微纳多晶金刚石理化特性,开发了原子终端可编程接枝的多尺度位阻-静电协同稳定分散技术,突破软/硬团聚共存的分散瓶颈,建立“微观筛分-介观冻结”的双重稳定机制,成功制备出单分散全悬浮多晶金刚石研磨液产品,使碳化硅衬底加工表面粗糙度降至0.1nm以下,实现半导体超精密制造从“微损伤控制”到“埃级平整”的突破。该成果攻克了研磨液分散稳定性与加工精度的国际性难题,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提供了核心工艺支撑,推动5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功率器件向原子级精度制的发展。
南京大学等单位完成碳基多孔微结构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进展。石墨烯多孔块体材料是继石墨烯粉体与薄膜之后的第三种重要材料形态,是将石墨烯二维纳米尺度优良性质传递至宏观尺度的关键。该进展项目聚焦石墨烯多孔块体材料制备难题,原创性地提出制备新技术,建立了化学发泡法与锌诱导分层碳化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高性能石墨烯多孔块体材料,特别是筋撑石墨烯新材料,解决了石墨烯泡沫材料的宏量制备瓶颈;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构效关系,探索了其力、热、电、化学等多功能应用,尤其显著提升了钠/钾离子电池的寿命与倍率性能,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新能源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江苏省材料学会
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
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
江苏省金属学会
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
2025年6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