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申报工作。
通知明确,在综合考虑能源禀赋、产业基础、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减碳潜力等因素基础上,各地区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本地区工业和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门等推荐有条件、有意愿的园区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各地区推荐园区数量不超过2个,于8月22日前将推荐园区名单及建设方案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从中央点名到全面申报建设,并给零碳园区配套政策资金,吹响了零碳园区竞相建设的号角。
建设零碳园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需通过系统性规划整合能源转型、产业优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以下是基于国家最新政策(2025年7月三部门联合发文)的核心实施路径:
一、明确核心目标与政策框架
1. 核心指标
单位能耗碳排放:园区验收的硬性门槛:
▪ 年能耗20~100万吨标煤的园区:≤0.2吨CO₂/吨标煤
▪ 年能耗≥100万吨标煤的园区:≤0.3吨CO₂/吨标煤
(当前全国园区平均约2.1吨/吨标煤,需降低90%)。
引导指标:清洁能源占比≥90%、工业固废利用率≥80%、余热利用率≥50%等。
2. 政策支持
资金保障:国家统筹现有资金渠道,鼓励地方专项债、政策性银行中长期信贷,支持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审批改革:探索“一个窗口”审批多能互补项目,简化节能审查流程。
二、能源系统转型路径
1. 100%清洁能源替代
本地开发:屋顶光伏、分布式风电、地热等,最大化利用空间资源(如青岛奥帆中心年减碳8663吨)。
外部绿电:通过电力交易购买绿电,配套智能微电网和储能(电化学/氢储能)平衡波动。
2. 能效提升技术
推广区域集中供能、高效热泵、余热回收系统,降低单位产值能耗。
三、产业与资源优化
1. 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如数字经济),推动高耗能产业向能源富集区转移,探索“以绿制绿”(绿色能源生产绿色产品)。
2. 循环经济体系
企业间能源梯级利用(如A厂废热供B厂使用)、固废资源化(电池梯次利用)、工业用水重复率≥80%。
四、技术与管理创新
1. 数字化碳管理
建设能碳平台,实时监测能耗与碳排放,AI优化调度;应用数字孪生模拟减排潜力。
2. 设施零碳化改造
新建建筑需达超低能耗标准,既有建筑改造(保温墙体、Low-E玻璃);交通电动化(物流车/摆渡车)及配套充换电设施。
五、实施步骤与风险应对
1. 分阶段推进
摸底诊断:开展碳盘查,识别排放源(范围1-3),制定时间表(如2025达峰→2035近零→2050全零碳)。
试点先行:优先选择基础好的省级以上开发区或“园中园”,积累经验后推广。
· 产业优化: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广普及碳应用,促进产业链优化,并结合实际情况设定产业优化方案,淘汰一批,改造一批,引进一批。一方面,在原有园区产业基础上,鼓励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推动园区企业利用低碳设备、低碳技术及低碳材料进行技术改造、装备升级,提高能源利用率,进一步实现园区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
· 机制引导:通过建立相关组织机制,创新碳排放激励机制等,完善园区低碳管理机制,并积极探索建立园区零碳建设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为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 零碳改造:加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用水、用电、用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加强园区数字化改造,建设碳监测体系和数字化能碳管理系统,建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统计监测平台,加强对园区工业、建筑、交通用电等基础数据统计,建立并完善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
2. 突破关键难点
技术瓶颈:攻关氢能、长时储能技术,开展CCUS示范(钢铁/化工环节)。
机制创新:探索绿电直供、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激活商业模式。
零碳园区建设需系统整合技术应用、产业协同和政策机制,通过“核心指标倒逼+引导指标优化”双轨推进,实现经济效能与碳中和目标的深度兼容。
未来零碳园区获将带来万亿市场,带动产业进一步改造升级,实现全社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