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在中石化上海工程公司华昌化工机械厂(以下简称华昌化机)配件加工车间,1台经过智能化改造的数控机床正在高效运转。
“自从加装了PLC控制系统,我们的加工精度提高了30%,生产效率提升了25%。”该厂厂长指着显示屏上的实时数据说。这个由车间技术团队自主完成的技改项目,正是华昌化机推动技术创新、踢好成果转化“临门一脚”的生动实践。
从“会干”到“慧干”:一线员工发生创新蜕变
“刚开始说要搞智能化改造时,我们心里都没底。”女工赵丽华坦言。作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她和同事们习惯了传统机床的操作模式。改变始于去年厂里推行的全员创新计划。在设备工程师张玉萌的指导下,加工班开始尝试给普通机床加装传感器和控制系统。
“最难的是调试阶段。”新员工陈艳回忆说,“我们连续1周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多,反复测试参数。”最终,团队成功将1台普通铣床改造成半自动数控设备,加工精度从原来的0.05毫米提升到0.02毫米。
张学民说:“现在一线员工提的改进建议越来越专业。去年我们收集到127条合理化建议,实施了68条,创造效益300多万元。”这种从“会干”到“慧干”的转变,正是该厂持续推动创新文化建设的成果。
“三阶推进”机制:创新成果转化完美落地
“创新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关键要踢好转化的‘临门一脚’。”张学民说。为此,华昌化机建立了“创意孵化—技术攻关—推广应用”的三阶推进机制。
在创意孵化阶段,车间每月召开“诸葛亮会”,收集员工建议。他们建立了“提案—评估—奖励”的闭环管理流程,确保每个好点子都不被埋没。去年,高级技师陆东昌提出的刀具寿命智能监测系统,就是通过这个渠道获得了立项支持。该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刀具磨损状态,将刀具更换周期延长了40%,年节约刀具成本80万元。
技术攻关阶段则实行项目制管理。张学民说:“我们打破部门界限,组建跨专业团队。比如热力车间主任刘星国带领的节能小组,就整合了机修、电气、仪表等多个工种的技术骨干。”他们研发的余热回收智能控制系统,使锅炉热效率提高了8%,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吨。
智能升级:传统车间实现“数字蝶变”
走进华昌化机的加工车间,随处可见智能化改造的成果:数控机床联网率达到100%,关键工序实现数字化监控,物料流转采用AGV小车……这场“数字蝶变”的背后,是工厂在技术创新上的持续投入。
“我们不是简单地买新设备,而是注重现有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张学民说。以镗床改造为例,华昌化机没有盲目更换新设备,而是给旧机床加装DCS,花费不到新设备1/3的成本,就实现了80%的智能化功能。这项改造使镗床加工效率提升40%,精度提高50%,仅此一项就为企业节约设备更新费用500万元。
在离心机生产线上,一套华昌化机自主研发的智能检测系统正在运行。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转鼓的动平衡状态,自动预警潜在故障。“这套系统帮助我们实现了从‘坏了再修’到‘预知维修’的转变。”张玉萌说。数据显示,该系统的应用使设备综合效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设备停机时间减少60%,年创效超过200万元。
协同合作:创新打破“孤岛效应”
“单个车间的创新力量毕竟有限,必须打破‘孤岛效应’。”张学民说。为此,华昌化机建立了跨部门协同创新机制。
去年,华昌化机组建了由各车间技术骨干组成的联合创新工作室。他们定期召开技术沙龙,共享创新经验。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协调解决跨部门技术难题23项。其中,反应釜密封面在线修复技术的应用,使反应釜维修时间从原来的72小时缩短至8小时,维修成本降低80%,年创效500万元。
华昌化机还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该厂与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智能传热优化系统,使换热器效率提高了12%。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既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又为科研机构提供了实践平台。2024年以来,华昌化机与5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12个技术攻关项目,其中3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协同创新推动下,华昌化机近两年取得显著成效:申报专利18项,完成技术改造56项,创新成果转化率达85%,累计创效5000余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