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摸底评估的通知》于2025年7月中旬正式公布。
此次老旧装置的摸底评估工作并非突发事件,该通知是对2024年《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的延续和升级。新规将老旧装置标准明确为“主体设备设施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实际投产运行超过20年”,覆盖范围从危化装置扩展至炼化、煤化工、氯碱、化肥等领域。
老旧装置的淘汰将推动中国石化行业加快行业技术更新以及产业结构转型,提升中国化工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
加速产业升级 助力供应链优化
目前,新评估标准《化工装置老化评估方法》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此次摸底评估主要目的是完善存量装置管理,未设定强制淘汰时限,对市场供需直接影响有限。但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在供给侧改革和能耗双控政策驱动下,中国石化行业已开始推进产能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老旧产能的淘汰退出将显著加快行业整体升级的步伐。
根据ICIS供需数据库显示,运营超过20年的石化工厂中,聚氯乙烯(PVC)、烯烃、纯苯及聚酯行业的装置老旧化程度较深。不过,尽管部分工厂已运营20年以上,但因期间持续改造和更换核心设备,或不在此次淘汰名单之列,实际淘汰的老旧产能可能低于预期。
目前,中国超过20年运行时间的PVC产能占总产能17%左右,其中以电石法工艺为主,作为典型的高污染、高能耗工艺,电石法PVC生产商正面临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监管。
作为全球最大的PVC生产地和消费地,近年来在能效政策的持续推动下,中国PVC产业链正在加速优化产业结构并升级绿色生产技术,以更好地契合中国政府设立的中长期碳中和目标。根据ICIS数据,预计到2025年,中国乙烯法PVC产能将占总产能的37%左右,这一比例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大多数新建或规划项目都集中以乙烯法工艺路线为主,其中不乏现有电石法装置等量置换为乙烯法装置。
除了优化原料工艺路线外,现有PVC电石法企业正在加速推进无汞触媒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通过这一技术创新实现最终生产能耗的有效降低。原料路线的优化、生产技术的创新突破与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相互叠加,将加速推动中国PVC行业供给端实现全面的绿色化转型。
在现有中国烯烃(乙烯、丙烯、丁二烯)及纯苯产能中,约12%-15%来自运行年限超过20年的老旧装置,这些装置大多为中石化和中石油旗下的石化厂所有。面对日益迫切的现代化改造需求,生产商正积极通过建设先进的炼化一体化装置来取代老旧装置。目前正在进行升级和改造的项目主要包括中石化茂名石化、中石化齐鲁石化和中石油吉林石化等,其中中石油吉林石化计划于2025年8月正式投产其120万吨/年的新乙烯裂解装置,与此同时关闭其15万吨/年的老乙烯装置。
虽然部分老旧装置可能面临关停,但中国烯烃和芳烃总产能预计仍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更重要的是,产能的更新迭代将进一步提升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从而增强中国石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石化生产商的升级改造主要聚焦于三大方向:
1、对现有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着力提高炼化一体化装置的化工产品出率,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
2、积极推进原料端工艺多样化(如乙烷裂解等),从原料端提升中国生产商的成本竞争力。
3、优化调整下游产品结构,重点提高特种材料和高附加值衍生品的生产比重,从而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部分产业升级驱动力来自市场化竞争
尽管涤纶行业装置老旧程度占比最高,但我们预计该政策不会显著加速这些装置的淘汰进程,其对涤纶行业的影响程度将明显弱于其他石化产品。
首先,涤纶行业未被归类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另外,与上游PTA产业相比,其技术发展早已进入成熟阶段,当前新装置的成本优势主要来自规模效应和产业链整合,通过技术升级带来的效率提升相对有限。
其次,根据ICIS数据,当前中国聚酯纤维行业的平均开工率维持在85%左右,2025年3月曾达到87%以上的较高水平。根据近10年历史数据,中国涤纶行业平均开工在80%左右,仅个别阶段会超过90%开工,由此判断,这些老旧装置仍能较好地满足当下市场需求。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老旧装置未来会长期存在而不被淘汰。值得注意的是,聚酯行业的老旧装置多为民企所有,而PVC、纯苯和烯烃行业的老旧产能则以国企为主。民营聚酯生产商的经营行为更加受到利润率变化的直接驱动。实际上,随着大型新产能陆续投产导致行业利润空间被压缩,过去几年中,已有部分老旧装置开始被淘汰,然而近年终端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这一进程。预计未来竞争力较低的涤纶装置,无论新旧与否,其实际开工和生存都会受到极大挑战。
展望未来,我们仍预期聚酯行业将持续进行结构性调整,终端需求的变化将成为聚酯行业重构进度的关键因素。此外,那些具备规模化和一体化优势的企业将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