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联合完成的高比能、高安全性锂二次电池材料开发与应用项目,凭借在锂二次电池材料领域的多项突破性成果,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快速发展,对锂二次电池的比能量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新能源战略规划及航空航天重大工程明确提出,未来电池比能量需提升至500瓦时/千克以上,但当前传统锂离子电池依赖高镍三元正极、硅碳负极和有机电解液的组合,比能量已接近350瓦时/千克的理论极限,且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有机电解液的固态电池,被视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方法,但固态电池面临内阻大、固/固界面不稳定等瓶颈。为此,项目团队围绕固态电解质的离子传输能力和界面稳定性展开攻关,通过材料结构设计与工艺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技术成果。
一是优化离子传输通道提升电解质性能。团队发明了局域亚稳态可控构筑技术,通过杂环聚合物“锚定”构筑亚稳态结构,优化离子极化环境,降低离子传输能垒;同时发展“动态限域扩散”方法,通过动态高压固相制备技术扩大离子通道,消除结构缺陷导致的通道堵塞。由此开发的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达3.6毫西门子/厘米,电化学窗口大于6.0伏,为高比能电池提供了高性能电解质材料。
二是稳定固/固界面保障电池循环性能。针对金属锂负极与固态电解质界面不稳定的问题,团队开发了共轭骨架电解质新体系,其“给—受”结构可高效解离锂盐,显著降低界面极化,使固态电池锂离子转移数达0.839,对锂稳定性超10500小时。同时,团队采用聚合物辅助表面无定形化技术消除晶面错位,降低界面阻抗,使复合材料离子输运性提升138%。
三是创新制造技术实现高均一度全固态电池量产。团队发明了电极片梯级界面逐层构筑技术,通过流延成型结合物理沉积,实现阶梯式电极结构可控构筑,平衡了电池高功率特性与循环稳定性。他们开发的国内首套高致密、高均一薄膜固态锂电池制备技术,将固态电解质界面阻抗降低90%,制备的固态电池体积能量密度达1070瓦时/升,接近商业锂电池的2倍。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授权发明专利30项,发表SCI论文134篇。项目组成员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多项荣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