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甲醇作为低碳能源载体,凭借其可替代化石燃料、易于储运、与现有化工和能源基础设施兼容等优势,正在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方向之一。尤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再有2023年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集体率先进军绿色甲醇领域,绿色甲醇项目迎来建设热潮,大量的绿色甲醇项目开始签约申报立项,截至2025年8月,国内已签约/备案绿色甲醇项目173个,产能5346万吨/年。2025上半年新增绿醇项目51个,年内将有65万吨/年产能投产。
近日多个项目迎进展
福建古雷100万吨/年生物质制绿色甲醇项目签约
8月1日,由正大集团投资建设的福建古雷生物质制100万吨/年绿色甲醇及下游产品项目签约活动在北京举行,此次签约的绿色甲醇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依托古雷优质的海上风电资源和正大集团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建设100万吨/年绿色甲醇及绿色可持续航空燃料等,并向下延伸生产绿色航煤等下游产品,打造“绿色能源+绿色化工”产业链,为实现大规模绿电消纳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河海新能源100万吨/年绿色甲醇项目签约
7月6日,万华化学旗下河海新能源与兰州新区签约总投资 40 亿元的年产 100 万吨/年绿色甲醇项目。项目采用自主技术,甲醇合成成本降1/3,依托甘肃风光资源打造 “西能东输” 模式,通过绿电制氢耦合碳捕集合成甲醇,全生命周期碳减排近 70%。作为链主企业,其将破解当地煤化工瓶颈,拉动千亿级产业集群,为西部风光与东部化工需求协同、破解能源错配提供示范。
吉林能源180万吨/年绿色甲醇项目备案
6月25日,中核汇能吉林能源通榆绿色氢基能源一体化项目化工部分获备案,建设地点为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项目总投资120亿元,计划开工时间为2025年12月,计划竣工时间为2028年12月。项目整体规划年产180万吨/年绿色甲醇项目,采用先进电解水制氢技术和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主要包括电解槽、电源系统、控制系统等。安装储氢装置,气化炉、甲醇合成装置、其他附属系统及辅助设施。
从统计数据及以上建设项目进展可以看出,大量的绿醇项目仍在签约申报立项阶段,目前真正开建的绿醇项目不超过20个,已建成项目仍在少数。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受制于技术和市场的原因,如:绿氢成本高、碳捕集认证周期长等挑战还亟待解决。
技术市场发展尚不成熟
1.技术层面
当前,绿色甲醇的生产方法呈现多样化特点,涵盖生物质气化制甲醇、电制甲醇等。不过,目前尚未确定最佳技术路线。生物质气化制甲醇技术面临很多挑战,如在技术可行性、经济性和原料供应等方面,许多公司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同时,不同原料会带来工艺和成本上的显著差异,例如使用从大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需先将其浓缩至90%以上,能耗和成本较高。另外,由于风光发电的波动性较强,导致上游制氢设备产出的氢气不够稳定,无法满足制氢设备提供稳定、不间断的氢气供应。
2.市场层面
目前我国绿色甲醇项目大部分分布在内蒙古及东北地区。但实际启动项目较少,大部分仍处于场地评估或初步准备阶段,实际新增产能释放有限。正在积极推动绿色甲醇项目的大多是电力和新能源设备公司,传统化工和石油公司参与度低。多数项目在去年才开始规划或获得相关指标,由于甲醇装置从开工建设到正式投产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因此短期内难以有新增产能投入市场,存在供应、政策执行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3.市场需求方面
绿色甲醇的市场需求方面,也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欧盟的船舶燃料市场,受政策变化、全球政治局势和能源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需求难以准确预估。
目前全球只有欧盟市场能够有能力大量消纳掉绿色甲醇生产工艺导致的高昂成本。一旦国外市场需求下降,或者因为政治、经济因素发生变化,绿色甲醇这类从绿电到化工的庞大的产业链投资将面临巨大风险。
未来发展前景良好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尽管绿色甲醇生产和应用仍面临不少现实阻力,但其发展前景已被广泛认可。目前,绿色甲醇产业的政策支持逐渐加大,如鼓励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制甲醇,以减少化石燃料依赖。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定型,但已在引导产业的早期发展。
在国家能源转型的阶段,大规模工业生产绿色甲醇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落实,绿色甲醇的生产技术会逐步提升,成本也会随之下降,绿色甲醇最终也会得到广阔的市场。拟布局绿色甲醇业务的企业,应紧跟国家政策导向,谨慎决策,切不可盲目投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