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对化工新材料的需求空间巨大。但目前国内化工新材料各产业链发展不平衡,部分材料自给率已经超过100%,但高端材料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未来五年化工新材料发展的机遇何在?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近日于无锡召开的“2025中国合成树脂产业发展大会暨新材料新装备展览会”上,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项目总监肖书筠分享了“十五五”化工新材料发展趋势及展望。
中国整体处于第二梯队
全球化工新材料产业差异化显著,产业重心逐渐转移亚太地区,中国地区总产值快速增长,但技术仍位列全球第二梯队。
肖书筠指出,全球高端化工新材料领军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企业通过加强技术研发、构建销售网络、强化品牌塑造、培养专业人才等经营策略,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虽然行业发展重心正逐渐向亚洲转移,但发达国家主导格局短期难以改变。
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将持续是化工成长空间最大的期望地。全球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高技术引领、产品迭代速度快、产业规模和需求不断扩大等特点。据中国化信预测,2024年全球化工新材料市场规模约3.2万亿元,预计到2027年达到4万亿元,2024—2027年产值年均增速为7.7%。
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市场规模达到1.3万亿,近10年年均增速超过10%,但部分产品自给率仍不足60%。且我国化工新材料各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其中聚氨酯材料、氟硅树脂和锂电池材料自给率高,均超过100%;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自给率较低,分别为65%、70%、75%、75%和80%。2022—2024年,我国通用塑料整体由亏损转向盈亏平衡,通用工程塑料利润下滑,特种工程塑料始终保持较高利润水平。
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正在朝着高端化、差异化迈进。2024年中国化工新材料市场规模约1.3万亿元,预计到2027年达到1.8万亿元,2024—2027年产值年均增速为11.5%,全球占比将从40%提升至45%。
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
肖书筠认为,中国高性能化工新材料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研发和创新能力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和专业技能人才,材料设备工艺协同发展,技术推广和市场应用,国际竞争和贸易壁垒,资金投入和风险管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等。
以特种工程塑料为例,2020—2024年我国特种工程塑料产能年均增长速度为18.0%,产量增长速度为14.3%,消费量增长速度为5.7%。过去5年自给率已从30%提升至47%。当前,我国特种工程塑料在产企业生产技术不稳定,产能利用率不足,低端产品领域具有结构性供需矛盾,高端产品领域暂无重大突破。
全球工程塑料的龙头企业为世索科(Syensqo)、巴斯夫、塞拉尼斯、东丽等知名企业,产品种类丰富且覆盖面广。中国在特种工程塑料方面布局较为广泛的仅有金发科技和沃特科技,另外新和成、德众泰在个别产品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在布局广度方面较国外企业仍有差距。
目前国内在特种工程塑料领域开发成功并产业化的主要品种有聚苯硫醚(PPS)、聚砜(PSF)、聚芳醚酮(PAEK)、液晶聚合物(LCP)、高温尼龙(PPA)、聚酰亚胺(PI)等。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汽车工业、电子电气等行业,其发展不仅对国家支柱产业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起着支撑作用,同时也推动着传统产业改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但普遍生产规模较小、产品性能和批次稳定性有待提升。
“十五五”自给率将提升到85%
肖书筠认为,在政府支持、市场需求、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中国高性能材料机遇巨大。这些机遇共同推动着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为相关产业链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中国化信预计,“十五五”期间,中国化工新材料消费量年均增速仍将保持在10%以上,自给率提升至85%,在全球范围内增速快、占比高。随着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6大未来产业的发展,中国将始终是化工新材料市场的最大消费地。
其中,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6大未来产业包括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创新标志性产品包括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高端文旅装备、先进高效航空装备、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