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摸底评估的通知》,就老旧生产装置摸底评估事项作出相关规定。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层层落实到全国各地基层,山东、辽宁、广东、浙江等石化大省都已经部署相关工作,从省到地市都开展了普查摸底工作。主体设备设施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实际投产运行超过20年的老旧生产装置,第一次迎来全国性的摸底普查。今年8月底前,全国各地将集中上报老旧装置评估结果和更新改造意见,包括老旧装置是否需要更新改造、拟采取更新改造方式、计划开工时间和完成时间等。
普查摸清家底,建立翔实数据库,有两大重要意义,其一是呼应2024年启动、目前尚正在开展的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是为更加系统地推进产业整治提升工作做好准备铺垫。针对供给过剩叠加落后低效产能占比很大的严峻现实,石化“反内卷”率先打响发令枪,已经进入到不可逆的实操落地阶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入2.0阶段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周年,2015年,以钢铁和煤炭行业为切入口,我国围绕传统基础工业持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有目共睹。尤其是当时已经处在系统性崩溃边缘、“白菜价”在全行业大行其道的钢铁和煤炭行业,可谓发挥了再造之功,全行业起死回生,并步入了长周期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设计的初衷和出发点在于破解供给过剩与价格旋涡的时弊,同时呼应社会需求的升级,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产业的结构优化,即通过有保有压的精准产业政策,淘汰一批低效的和安全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培育壮大适应甚至引领高品质需求的先进产能,在“腾笼换鸟”中实现产业整体的质量跃升、效率跃升和竞争力跃升。
改革具有渐进性,必须根植于现实需求,越是现实需求紧迫,改革往往越彻底和系统。相对于刮骨疗毒彻底改革的钢铁和煤炭行业,客观地讲,当时其他的很多工业行业改革得就不是那么系统深入。以石化行业为例,截至2015年底,我国炼油总能力为7.1亿吨,按照85%的合理开工率计算,国内炼油能力过剩1亿吨,虽然也已经出现了供给过剩的苗头,但尚处在早期暴露阶段,问题不是那么突出,行业的体感和严峻性尚不凸显。当年全行业新增炼油能力3020万吨,淘汰落后产能4057万吨,净减少1037万吨,这在当时轰轰烈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潮中,仅能称得上是毛毛雨。
正是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是那么突出,也不是那么系统全面,致使存在的问题在逐渐累积,为此后的供给过剩问题集中爆发埋下了病根。十年过去,时过境迁,眼下国内的石化化工行业,除了部分高纯电子化学品等极少数高精尖材料品种外,已经进入全面供给过剩时代,即便是以前高高在上、一货难求的聚氨酯,现在也已经出现了供给过剩,由此可见一斑。适度的供给过剩带来良性竞争,但过度的且长时期的供给过剩,则必然带来的价格战的恶果。在存量市场占主导的状况下,供显著过于求一旦成为常态,价格必然低迷且一直起不来,很多石化化工产品近两年间价格腰斩,甚至膝盖斩,行业大面积亏损,陷入价格战的泥淖中难以自拔。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反内卷”方针应时出台,直指当前众多行业因供给过剩引发普遍价格战的现实背景。从这个意义来说,“反内卷”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脉相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背景下的2.0阶段,它与以往的改革既有共性相通之处,也有独特的改革内涵与特征及侧重点。
石化“内卷”已相当突出
当前,石化行业的供给过剩问题,其系统性和复杂性已经相当突出,应该引起管理部门高度关注。2015年后,除了山东省在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整治提升专项行动的统一部署下,对淘汰落后地炼产能做出了久久为功的巨大努力,累计淘汰落后炼油产能超过5000万吨外,全国其他地区的石化去产能工作可以说建树甚微。与此同时,近十年来国内新建成了恒力石化、浙江石化、裕龙石化、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中石油广东揭阳炼化项目和广西钦州炼化、中海石油大榭石化等一大批先进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其规模普遍都在1200万吨/年以上。这就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老的产能未去、新的产能持续释放,国内炼油能力持续攀升,产能利用率和行业效益却一路大幅走低。时至今日,炼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行至悬崖边缘,不容再视而不见或延宕拖滞。
目前,全国炼油产能已突破10亿吨/年,早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但产能利用率却已跌至70%左右,结构性过剩逾3亿吨。2025年3月份的调度情况显示,中国独立炼油厂产能利用率降至58.51%,地方炼厂产能利用率下滑至59.5%,主营炼厂产能利用率降至77.4%,我国炼油厂的整体产能利用率降低至70.3%。
从行业效益表现来看,近两年炼化企业的利润可谓难看,今年上半年中国石化的净利润为214.83亿元,同比下降39.8%,又回到近十年利润表现的最低位,与工业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2015年基本相当。近十年新建的民营炼化企业虽然运营质量都比较高,但受累于石化产品价格低迷、资本开支大等多方面因素,效益也普遍比较难看。在严峻的供给过剩的大背景下,谁也难以独善其身。
不仅仅是炼油能力过剩,国内曾经长期短缺的大宗石化产品如烯烃和芳烃,现在也已经迎来供给饱和与过剩。2024年底,国内聚烯烃年产能7800万吨,产量6225万吨,过剩1000万吨以上。2024年我国PTA产能达8601.5万吨,产量为7180万吨,同样过剩近1000万吨。
而从前景趋势预判来看,供给过剩问题在可预见的将来似乎难有趋势性逆转。近十年来我国电动汽车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27%,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553.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69.23%。电动汽车持续高速发展,对燃料油的需求萎缩,严控炼化产能总量,已经是大势之所趋。
针对石化供给过剩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于2024年6月发布《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严令2025年底前将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压缩至10亿吨以内,并淘汰能效低于基准值的产能——这类“落后产能”占比高达15%。政策明确要求全面淘汰200万吨/年以下常减压装置,并通过“减量置换”推动产能向行业巨头集中。今年7月,中国石油大连石化老厂区2050万吨/年炼油装置全面关停,同步启动长兴岛1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重点转向化工新材料与精细化学品生产。
如果说供给过剩是表象和总账,但其实往更细里看,结构不合理才是问题的本质。老企业和老旧装置众多,单纯的燃油型炼厂还有不少,具备炼化一体高运营弹性的新型炼厂,并未成为行业标配。炼化是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老行业,很多的老炼厂普遍都有数十年的存续历史,老装置虽经几轮技改升级,但总体的效率、能耗、物耗、绩效等,与迎着新世纪数字化浪潮建成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相比,还是有明显的相形见绌。
因此,在行业兴衰存亡之际,摈弃掉以往修修补补的碎片化思维,以更宏观和纵深的视角,开启系统性的石化产业整治提升工作,将“反内卷”之风吹进石化全行业,可谓恰逢其时,也迫在眉睫。
三方面发力石化“反内卷”
此次多部门开展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摸底评估工作,直指投运超过20年的老旧装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具有很大的后续政策发挥的想象空间。有的才能放矢,有业内人士分析,在摸清产能总量和结构家底的基础上,管理部门有几手好牌可打,直指“反内卷”的核心目标。从企业微观层面看,有利于制定出台精准的落后企业技改升级措施,通过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和财政补贴政策等,要求相关企业限期改造升级老旧装置,不能升级的予以淘汰关闭。从行业中观层面看,有利于落实开展对石化和炼油行业系统全面的整顿,从制度层面逐步淘汰小型设施,对落后产能进行升级,同时将投资引向先进材料领域,巩固成果防止反弹回潮。从更宏观经济社会层面看,妥善破解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问题,有利于抓住“牛鼻子”,为中国“反内卷”工作摸索经验,也有利于建章立制。炼化行业是国民经济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民生性产业,产业规模大,市场主体也基本都是大块头,且涉及央企国资、民营、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其削减低附加值领域长期供给过剩、推动产业由“能”向“材”转变升级是个老大难问题。如果这个老大难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全国的“反内卷”工作就能牵一发动全身,获得系统化疏导解决的金钥匙。
发力石化“反内卷”,有三方面的工作需要着重部署。一是加强落后产能的分类指导和淘汰出局。此前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内运营超过20年的石化装置其产能约占全国炼化总能力的40%,加快淘汰出局或者改造以提升产出效率,势在必行。
除了老旧装置的针对性处置,还有小型炼油厂的刚性出清,必须做出严格的政策安排。年产能低于300万吨的小型炼油厂,必须一刀切关闭淘汰。按照500万吨达到炼化经济规模的标准,分阶段将淘汰规模逐步提升到500万吨。
二是改造升级。炼化工业已经跨入绿色化、数字化新时代,必须积极拥抱新的技术路径、创新更好的业务模式,加快传统工业的更新迭代升级。分子炼油技术、高效加氢技术、绿氢耦合技术、废水回用技术、本质安全技术,以及拥抱时代潮流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等,炼化行业都必须以更大的力度去采纳和融合。为支持炼化企业的改造升级,政策要给予税收减免、专项补贴等多方位支持,争取在“十五五”期间实现落后产能出清、老旧装置改造升级的阶段性目标。
三是“减油增化”的调转工作。“减油增化”工作在国内已经施行了多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变化。据粗略统计,目前国内原油用作燃料的比例大约为60%,而用作化工原料的比例约为15%,依然是油头重、化尾小。未来随着汽车电气化的持续发展,到“十六五”末,原油用作炼油与转“化”的比例,要达到1∶1的大体水平。
为此,要积极鼓励炼化企业向特种精细化学品转型,优先支持用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生物医学设备、电池和可再生能源的化学品,同时减少在供应过剩的大宗化工品上的投入。
在“减油增化”工作中,一定要摒弃长久以来以大为美的思维,以“效益最大化”为第一性原理。长期以来,国内炼化行业都将大而全、大而美奉为圭臬,似乎炼化一体化规模不达到2000万吨/年,就输在了起点。其实不然,撇开建设2000万吨级大炼化工程耗资甚巨不说,如果从一开始目标就设定为建设化工型炼厂,就完全可以掐头去尾,轻装上阵,以较少的投资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实践表明,炼厂规模有500万吨以上其实就足够用了,最关键的还是要尽量多地将石油原料转化为丰富的下游精细化工产品,注重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比如山东地炼的标杆企业万达集团天弘化学公司,炼化规模就为500万吨,除了生产很少量的油品,主要生产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阿托伐他汀钙、顺丁橡胶、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等几十种丰富的精细化工产品,企业运营的绩效一直很优秀,为业界做出了示范表率。可见,“减油增化”开展了多年,目前并非就没有了潜力空间,只要思路一变、机制一转,依然天也宽地也阔。
(作者:《中国化工报》社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