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吉林石化公司26万吨(年产能,下同)丙烯腈装置在8月中旬开车,国内丙烯腈行业再次迎来产能集中入市。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丙烯腈预计新增产能达130余万吨,若新增项目如期投产,行业总产能将一举突破570万吨。这场百万吨增量带来的“扩产潮”,也引发市场对供需失衡的担忧,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深度调整。
产能版图再扩容
2025年,我国丙烯腈行业步入新一轮产能集中扩张期。据金联创统计,仅今年上半年,裕龙石化13万吨装置、泉州石化26万吨装置、镇海炼化40万吨装置已先后投产;随着吉林石化公司26万吨新产能入市,行业总产能较2024年底增长近四分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丙烯腈行业正迎来近5年的第二次集中扩张期。第一次产能扩张期出现在2020到2023年,总产能从259.7万吨提升至439.9万吨。观研天下数据显示,今年丙烯腈行业计划新增产能131万吨,若全部投产,行业总产能将突破570万吨。
据悉,浙石化、英力士(天津)等企业的丙烯腈装置计划在年内陆续投产,届时行业生产企业数量将由16家增至20家。在此背景下,行业产能集中度前五大企业将由2024年的63.47%降至55.91%,为近5年最低水平。市场普遍判断,随着“入局玩家”增多,丙烯腈行业话语权将进一步分散。
需求基本饱和
从需求端来看,丙烯腈三大主力下游产品目前基本处于市场饱和状态,对上游原料的拉动作用有限。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ABS)树脂一直是拉动丙烯腈消费的核心引擎,在其下游消费结构中占比达50%。近年来,我国ABS产能快速增长,由2020年的442.5万吨增至2024年的916.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97%。然而,这并未带来行业效益提升,2024年ABS行业平均利润跌至-253元/吨,同比下滑220.3%;全年产量回落至548.8万吨,同比下降6.83%。
“2025年到2026年ABS行业依旧处于产能释放高峰期,将有380万吨新装置计划投产,但行业活力已明显不足。”隆众资讯分析团队指出,ABS终端需求以家用电器为主,占比超45%;而家电属于耐耗品,受房地产市场和终端消费需求不振影响,白电市场对ABS的新增需求提振作用有限,未来ABS行业将长期处于“高产能、低产量”状态。
腈纶领域同样面临需求承压问题。由于化纤行业下游织造板块表现不佳,2025年以来织造企业开工率跌破60%,海外订单同比减少30%。受此影响,化纤厂不得不通过集中检修控制产能、平衡市场供应,对上游丙烯腈的需求难以形成有效支撑。
丙烯酰胺方面,受全球经济疲软拖累,下游传统应用领域需求增量不足,市场采购积极性低迷。环保、水处理等新兴领域虽有政策利好,但需求规模尚未形成,暂无法填补传统应用领域的需求缺口。
目前,ABS、腈纶、丙烯酰胺三大主力领域开工率普遍维持在60%~70%的低位,对丙烯腈的托举力度有限。在2025年新增产能集中入市的背景下,丙烯腈行业地供需问题或将进一步加剧。
把握发展机遇
面对上述挑战,丙烯腈行业如何破局?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相关政策对新材料产业的重点支持,碳纤维、高性能工程塑料等丙烯腈高端下游应用领域将实现快速增长,预计2025至2030年将带动丙烯腈需求年均增长8%~12%。
在碳纤维产业链中,原丝成本占比极高——2024年原丝成本在碳纤维总成本中占比达58.71%,而丙烯腈是生产碳纤维原丝的关键原料,在碳纤维领域的价值将日益凸显。近年来,受益于新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碳纤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量从2020年的1.87万吨增至2024年的5.9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3.28%,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未来,随着干喷湿纺等碳纤维关键制备技术的突破、生产成本的持续优化,碳纤维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部件、风电叶片大型化构件等领域的渗透率将显著提升。叠加政策利好推动、应用场景持续拓展,碳纤维产业规模将加速扩张,为丙烯腈行业创造可观的新增需求空间。
未来5年,随着新兴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进入爆发期,丙烯腈市场将同步进入黄金发展阶段,行业年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规模,成为支撑我国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丙烯腈行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生产成本控制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技术创新将是未来市场竞争的核心驱动力。例如,具备自主技术的企业,既能在原材料消耗、能耗控制上降低生产成本,又能生产满足高端下游需求的产品,从而在行业洗牌中占据优势地位。在丙烯腈行业供需失衡的市场环境下,只有率先实现“做强、做优”的企业,才能抓住高端下游发展机遇,真正占领市场先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