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山东丰元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丰元股份”)发布公告,宣布全资子公司山东丰元锂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丰元锂能”)将终止在个旧市的对外投资事项,即在个旧市冲坡哨新材料产业园建设5万吨锂电池高能正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据悉,该项目总投资达12.5亿元,原计划于2024年12月31日前建成投产。项目主要产品为高性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旨在通过利用个旧辖区内的锂矿资源,稳定关键原料供应,降低生产成本,完善上游产业链布局。
需求端增长强劲,多领域需求旺盛
从需求端深入剖析,2025年上半年,磷酸铁锂的总需求量呈现出稳固上升的良好态势。依据SMM调研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磷酸铁锂动力电芯总产量约为367GWh,同比大幅增加76%;储能电芯总产量约为208GWh,同比增长61%;消费电芯总产量约为7.76GWh,同比增加约88%;总产量合计约为583GWh,同比增长70.6%。经测算,总需求约为14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相较于去年增加了约55万吨。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磷酸铁锂电池凭借其在成本、安全性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受到了众多车企的青睐,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在储能领域,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推广以及电网稳定性需求的日益增长,储能市场发展迅猛,磷酸铁锂电池因其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等特性,成为储能系统的首选电池类型,市场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产能扩张,供需结构性矛盾问题凸显
供应端方面,2025年上半年,我国磷酸铁锂总产量约为157万吨,同比增长82.3%。除2月产量出现小幅减量外,其余各月产量均呈现出小幅增长的趋势,6月更是达到2025年上半年单月产量的最高值,约为28.5万吨。然而,行业CR10却出现了下滑现象,由2024年上半年的81%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75%。这主要归因于2024年下半年开始,一些中小型材料厂借助相对较低的价格优势,成功分得部分头部订单,逐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产量也随之逐步增加。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有部分小型材料厂由于订单需求持续疲软,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随时可能面临产能出清的风险。
综合供需两端情况,2025年上半年延续了2024年下半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行情,且量级进一步扩大,由2024年同期的4万吨增长到17万吨。具体而言,2024年上半年全行业总需求约82万吨,总供应约为86万吨;而2025年上半年全行业总需求约140万吨,总供应约157万吨。
营收增长,利润表现分化
●湖南裕能: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3.58亿元,同比增长33.17%;归母净利润3.05亿元,同比下降21.59%;扣非归母净利润3.10亿元,同比下降18.45%。磷酸盐正极材料出货量达到48万吨,同比增长55.38%,其中高压实产品合计销售约19.34万吨,在公司产品销量占比中达到约40%。
●万润新能: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44.36亿元,同比增长50.49%,亏损同比环比均大幅收窄。磷酸铁锂累计出货量为14.83万吨,同比增长90.23%,出货量全球第二。
●龙蟠科技:2025年上半年,龙蟠科技实现营收36.22亿元,同比增长1.49%;净利润亏损0.85亿元,同比缩小61.70%;扣非净利润为-1.32亿元,有所减亏但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富临精工: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13亿元,同比增长61.7%;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增长32.41%;基本每股收益0.102元。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持续提升,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
●五矿新能: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29.04亿元,同比上升15.85%,归母净利润-2682.65万元,同比上升59.31%。按单季度数据看,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14.96亿元,同比上升5.43%,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3704.4万元,同比上升153.59%。
●瑞浦兰钧: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94.91亿元,同比增长24.9%;同期归母净利润为-0.65亿元,同比减亏85.3%。上半年共销售32.4GWh锂电池产品,较上年同期增长100.2%,其中储能电池出货18.87GWh,同比增长约119.3%,收入50.83亿元,占比升至53.6%,超越动力电池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技术升级:高压密产品成主流
未来,磷酸铁锂行业将持续朝着技术升级的方向迈进,高压密产品将成为市场主流。随着市场对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高压密磷酸铁锂产品的优势愈发凸显。其能量密度更高,能够有效提升电池包容量,进而增加续航里程;循环寿命更长,可降低电池更换成本,提高电池使用效率。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各大材料厂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全力推进技术创新。通过优化材料粒径分布、改进烧结工艺等手段,提高产品的高压密性能。同时,企业还将积极研发“高压密+低温性能”双优产品,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尤其是北方储能场景以及低温环境下的使用需求。预计未来,高压密产品在磷酸铁锂市场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跨界磷酸铁锂的大型石化企业盘点
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磷酸铁锂作为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的核心材料,市场需求持续高涨。这一形势不仅吸引了众多新能源领域的专业企业投身其中,也促使一些大型石化企业跨界布局,期望在这一新兴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
1.钛白粉企业
2021年,龙佰集团为把握新能源磷酸铁锂电池的发展机遇,其全资子公司河南佰利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电池材料级磷酸铁项目。龙佰集团此举意在借助自身在化工领域的技术与资源优势,拓展业务版图至新能源材料领域。然而,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去年底,龙佰集团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透露,已收缩关于磷酸铁、磷酸铁锂的后续投资,并密切关注新能源电池材料上下游市场情况,以便做好生产经营和战略部署。这一转变反映出市场供需关系的动态变化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2022年4月,金浦钛业全资子公司南京钛白出资4亿元设立金浦新能源,规划建设总投资近100亿元的20万吨/年磷酸铁、20万吨/年磷酸铁锂及配套项目。金浦钛业试图通过此举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从传统钛白粉业务向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进军。但今年4月披露的信息显示,其磷酸铁装置完成建设总进度的65%后,鉴于当前市场状况,磷酸铁项目已暂缓,该项目规划年产能为5万吨。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金浦钛业在推进项目时持谨慎态度。
2022年,惠云钛业也曾宣布计划投资约62亿元,建设磷酸铁、磷酸铁锂项目及配套投资上下游产业。不过,2024年4月,惠云钛业公告称,综合考虑我国新能源材料市场环境、新能源电池上游原材料市场供需情况,结合自身经营管理及资金使用效率等因素,决定终止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新能源材料磷酸铁项目。这一系列企业决策的变化,凸显了跨界企业在进入磷酸铁锂市场时面临的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
中核华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核钛白”)在跨界磷酸铁锂领域的历程也备受关注。今年6月2日,中核钛白公告拟终止公司2021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之“水溶性磷酸一铵(水溶肥)资源循环项目”及“年产50万吨磷酸铁项目”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并将剩余募集资金16.66亿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用于公司日常生产经营及业务发展。中核钛白的磷酸铁项目原承诺投资总额33.85亿元(调整至25.24亿元),累计投入13.09亿元,已建成10万吨/年磷酸铁装置并实现销售,原计划建设年产能50万吨。2024年11月,中核钛白曾宣布项目延期一年至2025年11月全部投用,但半年后决定放弃追加投资,原因在于磷酸铁的下游市场供需关系发生较大变化,需求增速放缓。这一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市场环境变化对跨界企业项目推进的重大影响。
2.磷化工企业
新洋丰作为磷化工领域的大型企业,凭借在磷资源方面的深厚积累,积极投身磷酸铁锂产业。通过与专业的新能源企业合作,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逐步构建起从磷矿开采到磷酸铁锂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其磷酸铁锂产品在性能与质量方面不断提升,在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
云天化也是跨界磷酸铁锂的典型代表。云天化利用自身在磷化工领域的技术沉淀与资源优势,在磷酸铁锂生产工艺上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投入。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了磷酸铁锂产品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同时,云天化积极与下游电池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定制化生产。在市场推广方面,云天化借助自身在化工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快速打开市场,其磷酸铁锂产品已在多个应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云天化在磷酸铁锂行业的话语权也在逐步增强。
兴发集团通过自主研发与技术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兴发集团成功攻克了多项磷酸铁锂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产品性能的大幅提升。在产能建设方面,兴发集团合理规划,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已具备一定规模的磷酸铁锂生产能力,产品在市场上以其高性能、高质量的特点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为兴发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面临挑战,但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以及“双碳”目标的推进,磷酸铁锂行业仍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持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这为磷酸铁锂市场的持续扩大提供了有力保障。市场需求层面,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以及储能市场的崛起,对磷酸铁锂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技术创新机遇上,随着行业的发展,对磷酸铁锂材料性能提升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而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有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