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化转型正深刻重塑化工产业发展格局。作为行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成为落实“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实践。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政策指引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下称园区委)围绕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推进“十四五”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等文件的深入实施,智慧化管理不仅成为化工园区高效运行的核心支撑,更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十四五”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十五五”发展路径的前瞻性思考,将推动智慧化工园区向更高水平迈进。
“十四五”建设成绩斐然
“十四五”期间,园区委通过系统推进理论体系研究、建设和经验推广,标准体系构建,适用技术发布,书籍出版等系列工作,在我国化工园区智慧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一是“智能智慧数据一体化”理论日臻成熟。基于国内外化工园区先进实践的系统总结,笔者创新提出化工园区“六个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其中“智能智慧数据一体化”理论成为行业智慧化转型的核心指导框架。
构建智能智慧数据一体化,化工园区要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以数据为核心、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根本;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全力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园区现代化管理体系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加快园区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切实提升化工园区智慧化管理水平;推进企业“智改数转”,建设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构建“安全舒适、生态环保、智能运营、融合服务、创新发展”的化工园区新生态——智慧化工园区。
目前,这一理论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带动效应,成为全国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借鉴和遵循的重要原则。
二是智慧园区规模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据园区委调研统计,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已认定的723家化工园区中约90%具备一定信息化基础。230余家化工园区参与了“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期)单位”的申报工作,其中123家正在开展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或升级改造工作,46家依据相关标准完成了阶段性建设工作,成为智慧化工园区。
这些园区在安全监管、环境监测、应急响应、封闭管理等领域建成各具特色且较实用的智慧化管理系统,对各地化工园区的规范化建设与系统科学管理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
三是多层次技术规范系统成型。以《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指南》(GB/T 39218-2020)为总领的智慧化工园区标准体系已逐步形成。该标准体系由规划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平台、业务应用、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信息化)、运行管理(运维管理、信息安全)、评价(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及其他四大部分构成。
在总结“十四五”智慧化工园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导则》(T/CPCIF 0365—2024)2024年10月实施,该系列团体标准对智慧化工园区各系统模块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具体指导,可操作性强。江苏、山东、河南、广东等地参考制定了符合各省建设情况的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同期实施的《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HG/T 6313—2024)行业标准,对评价化工园区智慧化建设水平提供了更科学、全面的量化指标。这些标准不断细化、深化和补充了标准体系各领域的具体要求,为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四是创新应用生态持续完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视频智能分析等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风险监测预警模型等已在智慧化工园区中初步应用,累计遴选143项智慧化工园区适用技术。
这些技术涉及安全、环保、应急等多个应用场景,涵盖了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三大层级,在成熟性、稳定性、应用效果、经济合理性等方面综合评议优秀。这些关键技术整合并构建的智慧化功能应用体系,为化工园区各部门提供了一体化、高效能的信息化辅助支持。
五是首部行业专著即将面世。由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组织国内化工园区、科研院所和技术单位共同撰写的《智慧化工园区建设与管理》书籍于2025年7月出版。该书结合行业痛点,系统梳理了化工园区智慧化建设的全流程,相关标准、政策和管理要求以及33个建设实例,为破解园区智慧化发展难题、明晰前行路径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该书不仅填补了我国化工园区智慧化建设领域专业工具书的空白,也可为智慧化工园区的建设者、管理者和使用者提供全景式参考。
智慧化转型尚存瓶颈
虽然“十四五”期间我国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对照《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中“智慧级”化工园区的标准要求,当前建设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顶层设计系统性不足。国内约90%的化工园区仅将智慧化建设简单纳入总体规划,缺乏专项规划指导,导致核心功能定位模糊、技术架构蓝图缺失、实施路径不清晰。建设重心偏向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忽视了生态环境、节能低碳等关键领域,标准体系不健全引发数据孤岛、系统协同性差等普遍问题。同时,数据格式、接口规范和安全要求的标准化程度不统一,为未来系统互联互通及业务应用埋下隐患。
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薄弱。作为智慧化基座的大数据平台、地理信息平台、融合通信平台和物联网平台普遍存在建设短板,部分小型园区甚至尚未搭建基础平台。现有平台存在以下缺陷:数据接入和集成能力仅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深度分析与多维挖掘功能;智能化水平不足,地理信息与视频管理系统与核心业务融合度低,AI应用局限于基础视觉识别且准确率欠佳;关键功能普遍空白,缺乏如地下空间三维展示、工艺仿真、人员模拟等高级GIS及AI功能,以及缺乏高效调度多种终端的融合通信平台和基于行业机理模型和大模型的深度分析能力。
三是主要业务系统存在功能缺陷。安全监测系统深度查询分析能力弱,特殊作业视频与传感器联动不足,报警规则简单;环境管理功能局限于基础监测,缺失土壤/地下水管理、泄漏修复、溯源分析等核心模块;应急管理系统应急预案非结构化,资源调度智能化程度低;封闭管理系统在人员管控、黑名单识别等方面不完善;物流系统缺少运单智能审查、驾驶员诚信体系、物流公司管理等功能;能源管理系统仅有简单的能耗统计,缺乏碳排放管理功能,产业管理系统缺乏深入的产业分析、智能招商服务等高级功能;综合服务系统普遍缺失交易、培训等公共服务功能。
四是企业端数字化基础薄弱。整体来看,园区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智改数转”进展缓慢,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占比偏低,多数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未评估、缺乏升级指引。突出表现为: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数据采集系统,关键业务数据无法实时上传;政企协同不足,业务交互依赖线下模式;数据质量存在“三低”现象——企业重大危险源、特殊作业、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人员定位等关键动态数据接入率低、质量差(如阈值设置不真实/不科学、点位信息不全),环保数据(污染源、环境质量、危废全生命周期)接入差距较大,管理部门数据回流率低;数据治理体系缺失,静态信息(如预案、责任人、规划)更新滞后,缺乏有效的数据清晰辨识和融合机制,源头实时数据及职能部门业务数据获取困难。同时,政企之间、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协同不足,业务交互主要依赖线下模式,阻碍了平台发挥应有的枢纽作用。
五是平台应用与运维管理脱节。园区存在明显的“建用脱节”现象:平台功能与实际管理需求错配,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的业务流程和配套制度缺失(如特殊作业线上审批、封闭管理规则);园区管理方对专业智慧化平台的管理能力不足,过度依赖第三方服务商;安全、环保等关键部门参与度低,业务仍以线下运作为主。运维体系存在三方面短板:团队专业结构失衡,偏重IT技术,缺乏化工、安全、环保、物流等背景知识和业务能力;专业的数字化运维工具缺失,无法实现监控设备、门禁系统等监管;尚未建立有效的工作流程、评价机制和数据管理能力评估体系。
“十五五”系统推进智慧化进程
面对智慧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十五五”期间,园区委将以“智能智慧数据一体化”为核心,通过理论创新、标准引领、技术赋能、梯度培育、生态共建等系统性举措,推动化工园区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是深化理论创新,完善智慧园区顶层设计。智慧化工园区的建设需要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园区委将丰富完善“智能智慧数据一体化”理论,深化包括智慧化规划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应用开发及运维管理体系优化等六大关键领域研究。
同时,园区委将加强园企协同、数据交换、数据挖掘分析、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AI技术在化工园区场景中的应用等理论及规范、标准研究,遴选出人工智能、能源管理、产业管理、综合管理和运维管理等方面适用技术,完善化工园区智慧化顶层规划设计、数据交换、系统安全、节能低碳、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以及运营管理等领域技术标准,为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提供系统性指导。二是健全标准体系,强化行业引领作用。标准是智慧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基石。园区委将联合行业技术力量,持续完善智慧化工园区标准体系,适时启动《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指南》修订工作,并通过全国宣讲强化《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的落地应用。
针对当前智慧化建设中的痛点问题,园区委将重点推进《化工园区与企业信息化融合技术要求》《智慧化工园区业务数据交换规范》《智慧化工园区运营管理指南》和《智慧化工园区系统安全规范》等关键标准的编制,为化工园区智慧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更全面的标准依据。
三是实施梯度培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化工园区智慧化水平差异显著,需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基于《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指南》和《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园区委与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正在推进“十四五”智慧化工园区的评价工作。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国将有50家左右化工园区达到“智慧级”标准。
随着智慧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全国化工园区“十五五”发展规划提出相应的目标:开展分区、分级、差异化培育和定向辅导,推动全国范围内70%的化工园区(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达到“提升级”以上水平,培育100家左右智慧化工园区,形成良性发展格局。
四是深化AI技术应用,赋能智慧化升级。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化工园区智慧化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园区委将推动建立“园区—企业—技术方”的需求匹配和创新协同机制。研究确保AI技术应用安全合规性,明确数据采集、使用、共享的边界,推动成熟AI技术引入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污染源溯源、应急指挥调度及辅助决策、运输车辆调度、能源统计和节能优化、产业链分析等典型场景,催化一批低成本、高价值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培育若干技术能力强、服务品质优的AI技术提供商。
园区委还将建设适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业数据集,基于现有通用大模型技术底座进行定制化开发训练,构建化工园区智慧化领域专属大模型。面向安全、环保、应急、封闭化、物流、能源低碳、产业和综合管理等业务需求,加快大模型技术深度创新和应用。在适用技术遴选过程中,重点关注AI技术应用于智慧化工园区场景中。
五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轻量化解决方案。化工企业规模、业态差异显著,需分类施策。园区委将建立“龙头企业引领、中型企业攻坚、小微企业筑基”的分级转型路径,推动“数字技术+化工工艺”深度融合。
针对中西部和中小型化工园区,园区委将鼓励设计建设轻量化智慧园区平台解决方案,降低建设成本,避免重投入、轻应用。同时,由园区牵头构建“政策—技术—资金—人才”四位一体的服务生态,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方位支持。
六是培育优质服务商,推广典型案例。智慧化工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的市场生态。园区委将通过梯度培育、标准研制、适用技术发布等工作,遴选一批专注于智慧园区建设、运营和管理,成绩突出、表现优异的服务企业进行重点宣传推广。
园区委将争取到“十五五”末,推出20家左右智慧化工园区领域的“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同时,总结100个在顶层设计、企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支撑以及能源和低碳、产业和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通过编著、白皮书、行业期刊、新媒体平台等方式广泛推广,为全国化工园区智慧化建设提供参考。
七是强化人才培养,夯实发展根基。智慧化工园区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园区委将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技术企业,构建“化工+智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学习平台提供模块化课程,线上线下结合、专业培训与业务实践并重的方式,面向化工园区管理部门、业务职能部门、生产企业和第三方技术服务单位,培养既懂化工产业又懂园区管理,还具备数字化管理能力的专业队伍。同时,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通过学习平台提供模块化课程,定期开展相关技术进展、实践案例的培训,全面强化化工园区智慧化建设管理人才团队。
“十五五”期间,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将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化工园区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的发展,将成为我国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为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杨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