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 ||
文件号 | 制发日期 | 2025-09-26 |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供销合作总社等7部门联合发布《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为做好《工作方案》贯彻实施,现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工作方案》出台背景是什么
石化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事关工业稳定增长、经济平稳运行。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石化化工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2024年石化化工行业增加值占工业的14.9%,增加值增速6.6%,较工业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炼油、乙烯、合成树脂等20多类基础化学品产品产能居世界首位,有效发挥稳定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但也要看到,当前石化化工行业面临基础有机原料市场竞争加剧、高端精细化学品供给不足、国内需求增速放缓、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等问题。出台《工作方案》,旨在统筹推进稳增长和促转型,坚持培育行业增长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相结合、供给质量提升与内外需求拓展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着力实现石化化工行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夯实行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二、《工作方案》的总体考虑是什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注重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动态平衡、有保有压。一是坚持系统谋划,加强政策协同。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统筹衔接“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现行政策,结合“十五五”石化化工行业发展规划研究,加强两年期稳增长系统谋划。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实现新形势下的高质量稳增长。针对行业投资质效不高、需求增长乏力等新问题、新挑战,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加快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安全化改造,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扩大内需和拓展国际市场并举,深化上下游供需对接,拓展新兴产业需求,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三是完善政策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加大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推进力度,优化化工中试项目管理,完善产能预警机制,落实好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工作方案》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工作方案》提出,2025-2026年,石化化工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经济效益企稳回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精细化延伸、数字赋能和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高,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明显,化工园区由规范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四、《工作方案》部署了哪些重点任务
聚焦石化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工作方案》围绕强创新、提效益、拓需求、优载体、促合作等5方面部署10项重点任务。
一是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支持电子化学品、高端聚烯烃等领域的关键产品攻关,布局建设高端精细化学品等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材料中试平台、数据资源节点。推动涂料、农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产品提质升级,由销售产品向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转型。优化重点化肥生产企业最低生产计划管理,完善化肥产运储销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优化中试项目核准、备案、环评等审批管理,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二是扩大有效投资,促进转型升级。严控新增炼油产能,科学调控乙烯、对二甲苯新增产能投放节奏,防范煤制甲醇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制定实施《加力推进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行动方案》,健全支撑老旧装置科学评估和对标改造的标准体系。开展行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诊断评估和技术改造,实施“人工智能+石化化工”行动。支持企业加大节能、节水和减污降碳改造力度。加快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相关标准制修订。
三是拓展市场需求,激发市场潜能。组织石化化工产品供需对接活动,挖掘建筑、汽车、船舶等传统领域消费潜力,培育新能源、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应用场景。开展非粮生物基材料典型案例征集推广,推进绿氨、绿醇在船用燃料市场应用,加快完善绿色产品认证。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帮助外贸产品拓展国内市场。
四是壮大发展载体,培育高质量增长引擎。组织开展化工园区竞争力、智慧化水平分级评价,引导化工园区对标改造、提级进步。推动化工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强与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等创新协作和产业联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及龙头企业。
五是深化开放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落实好稳外贸政策措施。稳妥推进海外油气、钾等资源开发利用合资合作,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强化外资项目服务保障,加强精细化工、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领域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国际公约谈判,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和产品认证制度。
五、推进落实《工作方案》有哪些保障措施
为确保《工作方案》主要目标和工作举措顺利完成,提出3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完善配套措施。重点企业强化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强化行业自律。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现有政策渠道支持产业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鼓励金融机构落实好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培育一批高水平技术、技能、管理人才,依法依规加快建设项目核准(备案)等相关审查审批。三是加强监测调度。加强重点行业基础信息和全球政策、产业、技术等情况的跟踪和分析研判。开展重点行业运行监测,发布石油和化工行业景气指数。完善重点产品产能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金融部门、行业企业、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