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28日,2025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与多能互补系统国际会议在西安召开,中外院士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与多能互补发展趋势深入交流探讨,分享新技术、新成果,推动新型动力循环技术高质量发展。
中国华能集团科技创新部副主任徐越在致辞时指出,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等国家能源战略深入推进,煤电机组正在从主力负荷电源向调节电源转变。为了更大规模消纳新能源发电,煤电机组灵活调频调峰需求日益提高,亟待开发更为灵活高效的热力储能及发电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作为一种新兴的变革性发电技术,其灵活、高效、热电解耦等特点对提升煤电机组性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赵天寿围绕长时储能作了专题报告,认为随着风光新能源发电占比持续提升,高安全、长时储能技术成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抽水蓄能、压缩气体储能、燃料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是长时储能的重要方向,发展前景广阔,但现有技术各有优势、成本较高,尚难充分满足长时储能的需求,亟待通过技术突破与应用布局,为实现长时储能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清洁能源过程实验室主任Christos N. Markides、日本东北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教授Richard Smith、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谢永慧、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清洁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张一帆等,分别就二氧化碳储能相关技术及工程实践作了分享。
“加快推进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发展对我国及世界能源电力、动力装备等领域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中国华能集团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苏立新表示,中国华能集团及所属西安热工院早在2014年组建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研发团队,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制造和示范应用层面进行技术研发,在攻克关键设计制造技术的基础上,2021年12月建成了全球首座5MW功率等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试验机组,机组各项运行参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此后,热工院又陆续建成了分别用于太阳能光热和四代核电铅铋微堆的国际首台(套)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试验台,完成了从“从0到1”的重大突破,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会议由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西安热工院首席专家、清洁低碳热力发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红智主持开幕式,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代表300多人参加。除大会报告外,同期还设立了新型动力循环发电系统及运行控制、二氧化碳等新工质热功转换及透平压缩机、流动传热及换热器、新型储能技术和青年科学家论坛等8个专题活动,搭建了丰富的技术交流平台,吸引近百位与会嘉宾代表分享报告。
据悉,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作为具有变革性意义的新型动力循环技术,近年来在全球受到广泛关注,美、英、德等发达国家积极推进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产业化。我国学术和产业界也加快开展技术研究,在理论构建、关键技术、设备制造和试验机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科研成果位居全球前列,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步伐明显加快,在热力电池、太阳能光热发电、核电、船舶动力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