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中国金风科技在内蒙古兴安盟的全球最大绿色甲醇项目全线贯通,其核心设备“复朋炉”技术验证成功,标志着生物质气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总投资136.65亿元的项目,配套200万千瓦风电与9.22万吨年制氢规模,创新采用“风电绿氢+生物质气化”双路径生产,其首批产品通过马士基、赫伯罗特等国际航运巨头验证,标志着我国绿甲醇已具备商业化供给能力。
同期,上海电气洮南项目于2025年7月实现首期5万吨产能投产,成为国内首个获ISCCEU全流程认证的绿甲醇项目,并与法国达飞集团达成长期供应协议;上海10万吨级生物质甲醇项目也于2024年底中交,形成“生产-运输-加注”闭环。三大项目的集中落地,印证中国绿甲醇产业已突破规模化瓶颈,进入商业化爆发前夜。
事件总结:
●技术突破
项目采用北京清创晋华研发的“复朋炉”技术,气化压力达3.0MPaG,单炉每小时产合成气7万立方米(CO+H₂),可满足年产25万吨甲醇需求,是全球规模最大、压力最高的生物质气化炉。通过未烘焙玉米秸秆直接制粉气化,有效气含量超70%,验证了原料处理连续性和反应稳定性。
●项目进展
一期25万吨/年绿色甲醇产能于2024年4月开工,2025年10月完成调试并产出甲醇,计划四季度投产。
兴安盟基地二期产能规划扩容至60万吨,三期再增60万吨,总产能目标提升至145万吨。同步推进巴彦淖尔市60万吨绿色甲醇及40万吨绿氨项目(2026年开工)。
●国际合作
金风科技与马士基(50万吨/年)、赫伯罗特(25万吨/年)等国际航运巨头签署长期协议,2026年起每年供应75万吨绿色甲醇,产品指标优于船燃标准。首批1.5万吨已于2025年10月2日从天津港发往鹿特丹。
●政策与规划
项目入选国家首批绿色液体燃料试点,获政策支持。兴安盟基地计划2027年底形成145万吨总产能,配套风电、储氢及储能系统,构建“可再生能源发电+生物质气化”全产业链。
供需缺口下的中国机遇
在“双碳”目标与IMO 2030年船舶碳强度下降40%的硬性约束下,绿色甲醇成为航运脱碳核心选择。全球已有50余艘甲醇燃料船投运,马士基计划2030年前部署125艘,拉动年需求增长180万吨;化工领域绿醇替代加速,绿甲醇制烯烃产品可获碳关税豁免,溢价率达15%。但供给端严重滞后:2025年全球绿色甲醇产能仅接近50万吨/年,而2030年需求预计突破千万吨级,供需缺口达20倍。中国凭借30万吨产能占据全球60%份额,成为填补缺口的关键力量。
当前,全球竞争呈现“政策引导+技术卡位”特征:欧盟设立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率≥70%的准入门槛,新加坡针对船用燃料制定硫含量≤10ppm、水分≤0.1%的强制性指标,挪威Equinor公司执行碳足迹≤0.5吨CO₂/吨甲醇的严苛标准。欧美企业通过技术专利与标准制定抢占先机,而中国正以产能规模与成本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产能、技术与布局的三维突破
根据全球甲醇行业协会(MI)与芬兰GENASolutions Oy合作开发的生物甲醇和电制甲醇项目数据库,截至2025年8月,该数据库跟踪全球255个可再生甲醇项目,包含134个电制甲醇项目和104个生物甲醇项目。预计2030年绿色甲醇年产能将快速扩张至4190万吨,高概率项目产能达到1360万吨。
在国内,我国亦大力支持绿色甲醇行业发展,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明确将“大力发展氢碳耦合制绿色甲醇”列为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的重点方向。上海、山西、内蒙古、宁夏、辽宁、山东、广东、江苏等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搭建试点工程,助力行业发展。上海于2024年10月发布《上海市推动国际航运燃料绿色转型工作方案》明确,到2030年形成内外共济的绿色燃料供应体系,绿色甲醇加注能力达到百万吨级。从区域产能来看,根据MI和GENA数据库,截至2025年8月统计,2030年以前中国可再生甲醇规划项目占比为55%,欧洲占26%的份额。北美排名第三,约占全球的11%。未来成本竞争力会对区域平衡格局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甲醇总产能超8000万吨,但绿色甲醇占比不足5%,不过扩张速度领跑全球:2025年规划项目超20个,总产能突破300万吨,远期规划更是超1000万吨/年。根据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预测,到2030年,我国绿色甲醇需求约1200万吨,占全球市场近50%;2040年前,我国超过90%的绿色甲醇需求将由船舶燃料应用驱动;到2050年,将进一步增长至约1.2亿吨。
1. 产能布局呈现鲜明地域特征
西北风光型:以内蒙古、新疆为核心,依托风光资源建设“绿电-氢能-甲醇”园区,金风兴安盟项目投产后将形成百万吨级基地;
东部化工耦合型:江苏、浙江企业捕集工业CO₂与海上风电制氢结合,上海项目捕集成本低于500元/吨;
生物质富集型:吉林、河南利用秸秆、湿垃圾等原料,洮南项目实现300吨/天生物质处理量,原料成本控制在800元/吨。
2. 市场主体:三类玩家的差异化竞合
新能源企业领跑:金风科技、上海电气等依托风光资源优势,打造“绿电-绿氢-甲醇”一体化模式;
传统化工转型:陕西煤制甲醇企业加装绿氢与CCUS设备,吨碳排放从3吨降至0.8吨,改造成本仅为新建项目的40%;
专业赛道布局:山东、河南涌现生物质制醇企业,形成“农业废弃物-能源-肥料”循环模式,原料自给率达90%。
3. 技术突破:设备国产化与工艺创新
核心技术实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跨越:洮南项目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纯氧加压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系统,单炉日处理量300吨,焦油排放显著低于国际水平;
金风项目采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锌锆氧化物催化剂,CO₂转化率提升至35%。关键设备国产化推动成本下降,PEM电解槽价格较2020年降低60%,为规模化奠定基础。
行业挑战与破局对策
尽管欧盟2023年将绿色甲醇定义范围进行了放宽,但认定标准仍然很高,中国现有大多数以“灰碳+部分/完全绿氢”为主要路线的甲醇制备工艺仍需进一步降碳以满足该认定标准。当前,如果生物甲醇进入欧盟市场需要获得ISCC强制性认证,当前仅上海电气、大庆炼化、上海华谊、中国海油化学、易高等少数几家获得该认证。
预计到2027年,国内绿甲醇产能将突破500万吨,2030年有望占据全球40%以上份额,成为全球最大绿甲醇供应国。随着成本下降与标准完善,绿甲醇将在航运、化工、发电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万亿级产业生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