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第十四届鲁苏豫蒙四省区氯碱企业合作与发展论坛暨氟硅新材料发展论坛在河南省漯河市举行。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一致表示,当前氯碱行业面临需求低迷、盈利能力不足等困境,四省区氯碱企业应通过调整产品结构、科技创新等途径,积极拓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促进氯碱行业与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耦合发展。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副会长张培超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在供需方面,氯碱产能有进有退,部分氯产品生产负荷不足,聚氯乙烯下游需求持续低迷;在市场方面,烧碱市场波动频繁,聚氯乙烯市场低位运行;在外贸方面,烧碱出口量价齐增,聚氯乙烯出口量升价降。
“当前,氯碱行业困难重重,面临着诸多挑战。”四省区氯碱协会和企业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山东省氯碱行业受碱氯价格平衡的影响,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利润波动。当前,山东烧碱产量虽然增加明显,但主要耗碱下游如氧化铝、粘胶短纤、印染等开工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对烧碱需求增量有限。同时,区域内液氯下游需求也不平衡,耗氯下游如环氧丙烷、PVC行业消耗没有明显提升,导致企业经常出现以烧碱弥补氯气及下游产品的现象。碱氯双重压力使得氯碱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去年以来,河南省氯碱行业由于环保压力,省内铝土矿供应不足,氧化铝产量下降等影响,烧碱价格呈下降态势,加上聚氯乙烯价格长期低迷,氯碱企业利润大幅下降。
内蒙古氯碱化工企业面对下游需求的疲软,市场难有较大调整空间,整体处于亏损边缘运行。
如何应对不利因素和困境?“氯碱行业、企业必须深化区域协同,在氯碱、氟硅等新材料领域产业链互补、技术共享、标准共建等方面强化合作,走多元化、差异化、高端化之路,推进氯碱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相关专家、四省区氯碱协会和企业负责人纷纷提出意见和建议。
张培超认为,“十五五”时期,氯碱行业要稳控行业产能,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和产能布局;加强技术创新强链补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新材料专委会秘书长卜新平表示,行业企业应把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有机氟硅材料、聚氨酯材料、高性能橡胶、高性能纤维、高性能膜材料、电子化学品、锂电池材料9类重点新材料作为发展方向和重点。优先选择进口量大、产业基础较好、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的产品作为实施重点。
“要依托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将氯碱化工与精细化工、磷化工、氟化工、有机原料、建筑材料等各产业结合发展,优化原料与产业链结构。”内蒙古氯碱行业协会秘书长李石磊说。
山东省氯碱行业协会负责人表示,山东氯碱企业要以海洋化工为依托向精细高端下游迈进,逐步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从资源消耗向绿色低碳、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附加值的根本转变。
江苏省氯碱工业协会负责人说,“十五五”期间,江苏化工产业将因地制宜,进一步强化精细化工和新材料发展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聚氨酯材料、橡胶及弹性体、功能性膜材料和电子化学品等10大优势领域。引导各地、各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赵保军说,在当前下游需求低迷、新增产能增加双重高压下,应抑制新增氯碱产能,开发高附加值耗氯耗碱产业链。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包括氟硅新材料、氟化液等国内短板产品,扭转氯碱行业以碱补氯的盈利模式。
针对部分地区氯碱企业有“内卷”现象时,赵保军说,出现“内卷”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氯碱行业要避免“内卷”,必须进行结构调整,积极拓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尤其是“十五五”时期,一定要把行业的科技创新放在首位,这是解决当前“内卷”的一个根本措施。建议四省区联合发布铝、烧碱及其他产品的最低成本价,保证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次论坛的召开,为破解行业当前面临的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环保压力、拓展新材料等方面提供了实践路径,为加速产业升级注入了协同动力。氯碱企业要自我加压,在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开发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方面下功夫,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部分企业负责人表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