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大气治理攻坚成效让“天空蓝”成为常态。步入“十五五”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守护蓝天常在、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既是使命担当,更是民生期盼。立足新起点、锚定新目标, 需系统总结“十四五”实践经验。为此,我们特别开设“美丽蓝天地方实践”专栏,分享各地在大气治理领域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成果。
当PM2.5治理成效显著,蓝天白云渐成常态时,一场更为隐蔽、复杂的“蓝天保卫战”已然打响。面对大气污染防治进入深水区的现实,江苏主动求变,将治理重心从传统污染物转向挥发性有机物(VOCs)这一关键领域,以VOCs全流程治理为核心突破口,通过源头替代、过程严管和创新驱动的“组合拳”,推动从末端治理向源头、过程、末端“三个环节”综合治理转变。
源头替代,推进绿色转型
近年来,江苏省空气质量虽然明显改善,但VOCs排放总量较大、治理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最明显的就是“两个70%”的问题,即PM2.5中二次生成组分占比超过70%,臭氧对污染天的影响占比接近70%。
为此,江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十四五”以来实施VOCs治理项目3万余项,召开臭氧污染防治现场会,组织实施重点城市、园区、产业集群帮扶,并开展专题培训、经验交流,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VOCs减排筑牢根基。
清洁原料替代是VOCs减排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江苏通过制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清洁原料替代工作方案,推动钢结构、包装印刷等企业实施清洁原料替代。在汽车制造、家具喷涂、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一批龙头企业率先示范,不仅从源头上大幅削减了VOCs的产生量,更提升了产品的绿色竞争力,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无锡市创新打造的全水性车漆喷涂中心内,汽修师傅正在用喷枪给需要维修的汽车上水性涂料。通过规模化、集约化运营,实现“不提高企业成本、不降低生产效率、不牺牲车漆品质”的“三不”目标,VOCs减排效率近80%。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治理模式的创新。
过程严管,智慧赋能治理
如果说源头替代是“治本”之策,那么智慧监管则是推进VOCs治理提质增效的一项关键举措。在加强源头控制的同时,江苏对VOCs排放的全过程实施精细化、智能化监管,加快构建的“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正在让环境治理进入“数治”时代。
据悉,“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便携式检测仪和在线监测系统等科技手段,实现对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的VOCs排放进行实时监控和精准溯源。通过建立“一企一策”的治理档案,对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储存、转运、投料等无组织排放环节依规推进密闭化改造,实现VOCs“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有效遏制了“跑冒滴漏”现象。
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的“VOCs指纹图谱”便是这一变革的缩影。智慧监管平台不仅能实时报警,更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溯源到具体的工艺环节甚至原料批次。一位执法人员感慨:“我们不再是‘救火队’,而是‘预警员’。数据让执法更精准,也让企业对自身的环境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针对储罐、装卸等环节的无组织排放问题,江苏还率先推进高效储罐呼吸阀更换工作,累计更换7000余个,从源头避免“以呼吸之名行漏排之实”。针对部分末端治理设施效率不高、运行不规范等问题,江苏组织开展专项提升行动,通过专家团队上门“把脉问诊”,帮助企业淘汰落后、低效的治理设备,推广采用高效燃烧等先进技术。
创新驱动,激活减排“内生动力”
江苏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模式创新为突破,通过“靶向治理、科技赋能、政策激励”,推动VOCs减排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
化工园区是VOCs治理的重中之重。江苏通过开展重点园区“一园一策”帮扶,推动精准溯源、本质降污。据悉,2024年及2025年1—9月,全省化工园区VOCs浓度同比分别下降约16%、26%。
江苏还创新提出“活性减排”理念,聚焦对臭氧生成贡献率超60%的“两苯两烯”(甲苯、二甲苯、乙烯、丙烯),编制分环节、分物种VOCs排放清单,推动各地从“总量减排”向“活性减排”转变。同时,建立“线上巡查查异常+线下走航查高值”的“两线”工作机制,实现“发现高值—压降高值—防止高值”的闭环管理,有效遏制臭氧污染。
为破解部分中小微企业治污成本相对较高、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的难题,江苏率先实施“绿岛”建设,出台管理办法和奖补政策,推广“集约建设、共享治污”模式。南京市设立VOCs治理专项资金,实行“以减定奖、多减多奖”,每吨减排量最高奖补5万元。截至目前,江苏共建设“绿岛”项目200余个,服务企业超万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