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举办的2025中国化工园区发展大会“智慧化工园区”专题会传递出鲜明共识:当前,我国化工园区智慧化建设正从早期的平台搭建迈入技术、业务、生态深度融合期,面临数据整合困难、业务协同不足、投入产出比难量化、缺乏可持续运营机制等共性问题。
专家表示,仅靠技术手段无法满足智慧园区建设需求,业内需通过场景化深耕、生态化协同等创新路径,推动园区智慧化、数字化转型从“有形”转为“有用”。
从“有”到“用”
智慧园区建设多年,不少园区在硬件投入上已完善,视频监控、物联网传感器、ERP系统等一应俱全。但为什么很多智慧平台依然被诟病为“花架子”?
“问题正出在‘有而不用’上。”浙江航天恒嘉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张志勇在谈到化工园区VOCs精准治理时直言,很多园区装备了先进的傅立叶红外气体分析仪,可其工作人员缺乏多组分分析和动态建模能力,导致虽然数据采集来了,但如何分析、如何与业务结合却成了短板。
正元地理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元数科智慧园区与双碳事业部总经理李进强介绍的数字孪生技术试图破解这个问题。“技术必须融入具体业务场景,智慧平台如果只能看不能控,只会加大操作人员的负担。”他以水污染三级防控体系为例,介绍了该公司研发的数字孪生技术如何通过“找空间、定方案、抓演练”整合碎片化数据、模拟污染扩散路径、评估应急池容量版并动态演练关阀、分流、导流。
匠人智慧(江苏)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柏益尧对此表示认同,并进一步指出,数据要想“活”起来,就必须与业务流深度结合。“如果通过AI大模型关联起企业生产数据、能源消耗、环保监测和视频图像,系统就能自动识别出高风险作业、异常排放或设备故障,甚至生成诊断报告和处理建议。”
以“用”促“建”
多位专家指出,智慧园区在建设之初应当以运营效果为导向,反过来调整技术方案和系统设计。
“智慧园区需要‘运营级’解决方案。”华数时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维巍提出以“可持续空间”为载体,通过数据资产化、产品交易与产业融合实现商业闭环。他介绍,福建一化工园区通过数据运营合资平台将能碳数据转化为可交易产品,帮助园区内企业降低能耗并实现了运营收益共享,让数据从“成本”变为“价值”。
“与其追求大而全的智慧平台,不如从园区最迫切的场景切入。”卡奥斯化智物联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康健建议,园区在建设智慧平台时可先打通环保、安全、能源等几个关键系统,通过AI算法实现跨域分析。他提到,陕西延长石油正是从降本增效这一企业最关心的诉求出发,顺利推动了多个系统的数据整合和智能改造。
北京思路智园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管理部总经理冯翔指出,大模型之所以能“重塑”园区管理,是因为它降低了技术使用的门槛。通过语音交互、智能报表生成、自动化巡查等功能,大模型让园区的一线管理人员从繁琐的系统操作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投入到风险研判和决策中。
安徽祥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晓光强调了线下服务的重要性。该公司推出线上线下一体化安全管家服务,既提供智能平台,也配备专业团队驻场服务。
协同共生
智慧园区建设从来不是一家之事,它涉及政府、园区管委会、企业、技术服务商等多方主体。如何让这些主体形成合力?
专家指出,需通过机制创新,构建协同、开放、共赢的智慧园区数字生态。
李维巍提出,园区可成立合资运营公司,让园区从被动的“使用方”变为主动的“运营方”,数据增值的收益可反哺园区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与科学仪器事业部副总经理尤浩提出“无人装备+园区超脑”的构想。他认为,未来的智慧园区管理应基于无人机巡检、机器人应急处理、AI超脑决策调度,形成一个“端边云”协同的智能系统。但实现这一构想的前提是各方数据的开放共享和标准互通。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党工委委员、管办副主任陈丽芳表示,很多园区重建设、轻运维,重采购、轻培训,导致系统用不起来。智慧园区必须重视“建接用管”全链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