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携手有关研究机构共同发布《2020年生产差距报告》和《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2020年生产差距报告》指出,世界各国需要每年减少6%的化石燃料产量才能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复苏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潜在转折点,各国必须转变方向,避免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实际生产水平持续保持高位。《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虽然今年各国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采取了多种封锁限制措施,使得全球碳排放量下降7%,但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仍微乎其微。
《2020年生产差距报告》于2019年首次发布,旨在衡量《巴黎协定》与各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计划之间存在的差距。本期报告发现,这一差距仍然很大,各国计划在2030年生产的化石燃料总量比实现1.5摄氏度温控目标所限定的生产水平高出一倍以上。
报告探讨了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各国政府开展的刺激和复苏措施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带来的影响。鉴于疫情促使各国政府采取前所未有的防控行动,以及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主要经济体陆续承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世界迎来了一个降低化石燃料产量的潜在转折点。
报告说,若遵循1.5摄氏度温控目标所规定的减排途径,世界需要在2020年至2030年间每年将化石燃料生产量减少大约6%。然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各国计划每年平均增产2%。如此一来,2030年的产量将是1.5摄氏度温控目标所要求产量的两倍多;在2020年至2030年之间,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每年必须逐年下降才能与1.5摄氏度温控的减排路径保持一致;疫情及其“大封锁”措施导致2020年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短期下降,但疫情后的经济刺激措施将推高全球化石燃料产量,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形势;迄今,在二十国集团(G20)政府承诺的抗疫措施相关投资中,对化石燃料生产和消费领域的投入超过2300亿美元,远超对清洁能源的投入(约1500亿美元)。决策者必须扭转这一趋势,以实现气候目标;各国政府既需要出台减少化石燃料供求量的政策,还应该对目前依赖化石燃料的部门和社区给予转型扶持,助力其逐步与化石燃料脱钩,实现公正、公平的过渡;摆脱依赖化石燃料脆弱性的唯一途径是推动相关经济体实现能源多样化,各国政府应将恢复资金用于促进经济多元化和向清洁能源过渡,以释放长期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潜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表示:“当我们致力于在疫情后重启经济时,选择对低碳能源和基础设施投资,将有利于就业、经济、健康和清洁空气。各国政府必须抓住机遇,引导其经济和能源系统远离化石燃料,向更公正、可持续和有韧性的未来过渡。”
《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的重要发现是,虽然今年各国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采取了多种封锁限制措施,使得全球碳排放量下降7%,但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微乎其微。各国需要迅速行动落实新的净零排放承诺。
该报告发现,2019年包括土地使用变化在内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达到了新高,为59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自2010年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平均每年增长1.4%,2019年由于森林火灾大量增加,增幅高达2.6%。2020年,由于旅行、工业活动和发电量减少,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7%。尽管2020年疫情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但预计本世纪全球气温仍将上升超过3摄氏度。疫情下的“绿色复苏”可使2030年预计的温室气体排放至少减少25%,从而让世界更接近《巴黎协定》设定的温控目标。各国政府应采取迅速和强有力的后续行动,投资气候变化应对举措,通过疫情“绿色复苏”计划,将《巴黎协定》下新的净零排放承诺纳入最新国家自主贡献中去,推动全球排放水平实现降低2摄氏度的目标。
报告说,“绿色复苏”财政措施包括直接支持零排放技术和基础设施,减少化石燃料补贴,不建新的燃煤电厂,修复景观和植树造林等。迄今,全球在“绿色复苏”财政方面的行动仍然有限,各国仍有很大机会实施“绿色复苏”政策和规划,必须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一阶段的财政工作中抓住机会实施干预措施。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这是一项“重大和令人鼓舞的进展”。目前,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1%的126个国家已宣布或正在考虑净零排放目标。
报告指出,特定行业具有减排潜力。占全球排放量5%的海上航运和航空运输业需要得到关注,包括实施技术和操作改进以提高燃料效率,尽快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此外,更强有力的气候行动必须包括改变私营部门和个人消费行为。全球约三分之二的排放与私营企业有关,高收入阶层承担着最大的减排责任。支持和实现低碳消费行动还包括鼓励和支持自行车和汽车共享基础设施,提高住房能源效率和减少食物浪费等。
英格・安德森表示,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同时野火、风暴和飓风、持续干旱等继续肆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敦促各国政府在其新冠肺炎疫情财政干预中支持“绿色复苏”,并在2021年大幅提高针对气候变化目标的财政干预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