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构 |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 ||
文件号 | 制发日期 | 2021-09-23 |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调查研究和编制论证,《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于2021年9月6日正式印发实施,这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省在科技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指导今后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江苏科技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义十分重大。《规划》把科技强省建设作为总命题、总纲领、总要求,为我省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描绘了“路线图”“施工图”。
一、科学研判科技强省建设的形势任务
“十四五”是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阶段,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规划》强调,科技强省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其建设背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一是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放在规划任务的首位,对科技创新专章部署,这在我们党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聚力创新”的动员,到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确立创新引领的工作导向,再到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刚刚召开的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又重点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可以说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不断深化、战略目标定位准确,任务举措重点突出、实施路径清晰明确,为我们深入推进科技强省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二是挑战机遇前所未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省科技创新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历史机遇。我们把建设科技强省作为江苏赢得风险挑战、抢占发展先机的重大抉择,努力找准重点关键,制定针对性策略,强化优势长板,狠抓基础短板,力争我省科技创新整体能力和水平加速实现质的提升,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
三是创新需求前所未有。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省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发展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前瞻性引领和强有力支撑。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塑造江苏更多发展新优势,最根本的也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因此,在谋划科技强省建设思路和举措中,我们注重处理好自主与开放、发展与安全、研发与应用的关系,着力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内涵型增长。
二、准确把握科技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
《规划》紧扣“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既强调立足当前的现实性、紧迫性,也体现着眼长远的前瞻性、战略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在工作主线上,把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主线,重点强化“三个坚持”,努力以高水平科技强省支撑“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瞄准优势领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开放协同创新,以高水平的科技供给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二是坚持系统思维,优化区域创新高地布局,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健全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塑造更多依靠创新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现实样板。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勇当全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在工作路径上,改变以往一层一层“爬楼梯”进行部署的做法,面向“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站在新的平台上做整体性、格局性的布局,锚定创新的全链条一体化,谋划科技强省的建设路径,着力实现“四大转变”:一是推动创新导向从以技术创新为主向以技术创新和原始创新并重转变,把原始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科技保障能力。二是推动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价值链统筹配置转变,整合科研、产业、资本等重要资源,不断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三是推动力量布局从点状平台为主向体系能力整合提升转变,更加珍惜和更好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和制造业发达优势,加快构建分工合理、协同有序的科技平台体系。四是推动体制机制从以单项政策为主向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转变,在已有“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等基础上,更加突出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更加突出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在工作目标上,力争到2025年,科技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同期中等以上水平。主要体现在“四个强”上,即,自主创新能力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2%。引领支撑作用强: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左右。创新体系协同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高水平开放创新网络不断完善,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500亿元。创新创业生态强: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健全,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激发,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7件。
三、系统部署科技强省建设的关键举措
《规划》对科技强省建设做出了系统设计,既加强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突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把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突出我省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领域,集合全省优势资源和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加强基础研究系统部署,重点部署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更加重视凝练和解决经济发展、生产实践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加快突破重点领域原创性基础理论和原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一批战略性、前沿性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制约,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强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持续深化“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探索实行“赛马”制,加快形成跨学科跨领域、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科技攻关体系。
(二)把实施科技创新重点行动作为关键抓手。进一步坚持和强化“企业是主体、产业是方向、人才是支撑、环境是保障”的工作理念,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七大行动”,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培育行动,加快建设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引领、以3大省实验室为基础、以10家以上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为骨干、以一批工程技术创新平台为纽带的“1+3+1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行动,壮大提升十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十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集群。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着力构建低碳绿色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深化行动,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实施创新人才集聚行动,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实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打造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创新创业生态优化行动,加快打造竞争力强、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把打造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作为重要路径。深入贯彻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构建“一极引领、廊带支撑、多点崛起”的新格局,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一极引领”,就是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能力,重点推进苏南自创区“卓越工程”(SUPER工程),加快一体化、集群化发展步伐,着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廊带支撑”,就是立足沿海沿江地区创新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聚力推进沿海沿江创新发展,打造沿海科技走廊和沿江产业技术研发带,形成“一廊一带”相互支撑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多点崛起”,就是发挥地方主体作用,集聚各方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加快建设带动性强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打造若干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
(四)把加快推进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强大动力。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行动方案,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重点是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推动基地、项目、人才、资金的统筹和一体化配置。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修订《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创造性。强化科研诚信和监管机制,坚持预防和惩治并举、自律和监督并重,加快完善有关部门、高校院所、社会团体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科研诚信建设体系,推动作风学风实质性改观。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强化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实行与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分类评价制度,更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此次《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印发实施,迈出新时期我省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新步伐。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奋力推动科技强省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为努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篇章作出更大贡献,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伟大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