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正在迅速传播,科学家正在努力研究可对其进行有效治疗的药物。磷酸氯喹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老药,在中国进行的多种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COVID-19相关肺炎的明显疗效和可接受的安全性。在各国抗疫过程中,氯喹已被视为“新冠明星药”。甚至该药物被建议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委员会发布的下一版《由COVID-19引起的肺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在更大范围内治疗人们对COVID-19的感染。那么,氯喹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什么机制?临床使用中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氯喹简介
2020年2月17日,国务院召开一条新闻发布会报道磷酸氯喹这种用于治疗疟疾的旧药已经在临床中证明对COVID-19相关性肺炎具有明显的疗效和可接受的安全性。
氯喹(Chloroquine),分子式:C18H26ClN3,氯喹是一种抗疟疾药物,本品主要用于治疗疟疾急性发作,控制疟疾症状。还可用于治疗肝阿米巴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结缔组织病等。另可用于治疗光敏性疾患,如日晒红斑症。
作用机制:
本品与核蛋白有较强的结合力,通过喹啉环上带负电的7-氯基与DNA的鸟嘌呤上的2-氨基接近,使氯喹插入到DNA的双螺旋两股之间。与DNA形成复合物,从而阻止DNA的复制与RNA转录。氯喹还能抑制磷酸掺入疟原虫的DNA与RNA,由于核酸的合成减少,而干扰疟原虫的繁殖。而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与人细胞表面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2(ACE2)受体结合,然后侵入人体细胞。氯喹可一方面通过抑制冠状病毒与人体细胞 ACE2 受体的结合,抑制病毒的侵入,另一方面氯喹是一种碱性化合物,可提高内体 pH 值,能阻断冠状病毒、逆转录病毒等 pH依赖性病毒的复制。此外,氯喹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减少免疫病理性损伤,可抑制 TNF-α和 IL-6 的产生和释放,氯喹的抗炎作用也可减少免疫病理性损伤。
二、相关研究进展与报道
3月27日,据欧联社报道,尽管法国医学界和一些专家,针对新冠肺炎患者是否可以使用“羟氯喹”药物存在争议,但法国总统马克龙依据医疗科研团队短暂的临床成果和建议,决定批准医生使用羟氯喹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据报道,法国医学家哈乌尔特领导的医疗团队宣布75%的新冠肺炎患者在服用羟氯喹6天后已痊愈。但法国医学界的一些专家表示,羟氯喹主要成分的药性和副作用一直备受质疑,绝不能草率用药。
3月25日,钟南山院士向欧洲专家展示了一份报告:使用氯喹后,在10天到14天的潜伏期内,带有新冠病毒RNA的疑似病人转阴的比例很高。钟南山院士讲解道,在对比治疗数据中,使用氯喹的组RNA转阴的比例是91.4%、95.9%,而对照组是57.4%。
2月29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公布了《关于调整试用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用法用量的通知》。 磷酸氯喹用于新冠肺炎治疗适用于18岁~65岁成人。体重50kg以上者每次500mg、每日2次,疗程7天;体重50kg及以下者第1、2天每次500mg、每日2次,第3~7天每次500mg、每日1次,疗程7天。
2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下简称“第六版方案”),此前版本中“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的说法,在新版本中未再出现。连日来呼声很高的磷酸氯喹、阿比多尔被纳入其中,作为抗病毒治疗的试用药物。
截至2月17日,将近150项针对新冠肺炎的临床药物试验在进行中,试验的药物包括瑞德西韦、磷酸氯喹以及各种中药。2月17日,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表示,疗效专家组经过认真细致的研讨,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一致认为磷酸氯喹是一个上市多年的老药,用于广泛人群治疗的安全性是可控的。基于前期临床机构所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可以明确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具有疗效。基于当前临床救治的迫切需求,专家一致推荐,应当尽快将磷酸氯喹纳入到新一版的诊疗指南,扩大临床适用范围。
截至2月15日,正在十多家医院开展临床研究,累计入组患者超过100例。临床结果初步显示,磷酸氯喹对新冠肺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1月25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公布的联合研究结果显示:在 Vero E6细胞上,磷酸氯喹的EC50(半数有效浓度)=1.13μM,说明在细胞水平上磷酸氯喹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COVID-19 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最近的报道,氯喹在限制SARS-CoV-2(COVID-19病毒引起)的体外复制方面有效。但是也有报道说目前开展的实验证据与研究项目绝大多数属于小样本量、观察性与非随机性实验,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甚至可能危害大于收益。因此,药物的长期安全性、有效性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去检验,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