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构 | 生态环境部 | ||
文件号 | 制发日期 | 2022-05-29 |
为做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宣传贯彻工作,生态环境部组织对《实施意见》进行系列解读。今天推出第6篇《扎实推进排污口排查 为精准整治打牢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实施意见》(国办函〔2022〕17号),首次提出对全国七大流域、近岸海域范围内所有排污口开展排查。
“十三五”时期,我国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是水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部分断面水质出现反弹,少数地区消除劣Ⅴ类断面难度大,部分区域城乡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不容忽视。入河入海排污口是流域、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节点,流域、海域水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看似在水里、海里,根子却在陆上、岸上,入河入海排污口是打通水里和岸上的关键环节。关键环节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流域、海域水生态环境质量与安全。通过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溯源,精准识别并分析陆上污染排放问题及成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治措施,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才能保障流域、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生态环境部统筹整合入河入海排污口职责,先后在长江、黄河、渤海等流域、海域开展了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组织生态环境系统人员近万人次,走遍5万多公里岸线,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和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手段,在“查”上下功夫,全面排查了各类排污口超过10万个,初步建立了入河入海排污口名录,探索了一整套排查工作方法,为其他地方排查探索出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十四五”期间,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要坚持水陆统筹、整体排查,统一方法、应查尽查。
一要坚持水陆统筹、以水定岸。即以“站在水里看岸上”的视角,将所有向河流、海洋排污的口子纳入排查整治范围,以发现入河入海排污问题为抓手,倒逼岸上污染源治理,打通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排污口数量多、分布广,污染治理历史欠账较多,混接混排和污水直排问题较为突出。要彻底解决问题,首当其冲是要了解实际情况,掌握一手资料,继而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排污口数量、污水排放规律、排放污染物种类等是必须掌握的基础情况。这就需要采用整体排查的思路,直达污染源所在区域,首先使用无人机航测遥感,案头资料分析,识别出重点区域和潜在污染源,形成排查数字底图;其次现场排查攻坚时要结合当地排污特征,仔细甄别;最后结合人口聚集区、工业聚集区、水源地保护区以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分布情况,确定入河入海排污口位置和排放状况,并深入分析岸上污染来源及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性提出对策措施,切实解决流域、海域水环境问题。
二要坚持应查尽查、有口皆查。排污口虽小,但问题却比较复杂,在以往的排查中发现了很多不在常规管理范畴的排污口。这些排污口有明口也有暗口,有的是一道沟、一条渠,有的是“大口子套小口子”,有的是堆砌的“口子”;还有一些内河、坑塘在汛期大雨时向外排放污水,成为“临时”污染排口。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排口没有纳入日常管理。本次排污口排查与以往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采取了“全口径”思路,把所有直接、间接向河流和海洋排污的各类“口子”找到,特别是把那些长期游离在监管范畴之外的“口子”找出来。因此,排查对象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工业排污口、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也包括农村生活污水散排口、畜禽和水产养殖排污口等,做到向流域、海域排污的口子全覆盖,避免遗漏问题。
三要坚持统一要求、结合实际。在各地大力支持下,广大排查人员徒步走遍了环渤海、长江、黄河上游每一段岸线,掌握了入河入海排污口典型特征和排查工作要点,试验了排查技术装备与工作方法,探索了“三级排查”工作模式,运用无人机航测、人工徒步排查、质控攻坚核查等“水-陆-空”一体化排查手段,相互印证、相互支持,既用高科技,又用笨功夫,全面摸清了排污口底数。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入河(海)排污口三级排查技术指南》等标准,为全面铺开排污口排查工作提供了技术指导。但也必须看到,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排污口排查应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对排查技术方法还需不断改进优化,对排污口的识别,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机械模仿生搬硬套。如东部沿海平原地区支流众多、水网密布,可以采取乘船水上作业方式;西部丘陵山区两岸峡谷,平地较少,人工排查效率较低,可以利用无人机、热成像等技术装备进行排查;如西南喀斯特地区,地下河、溶洞多,对这些排入地下溶洞或向地面渗透的口子,有条件的地区也应该登记进来。
《实施意见》明确指出,2025年底前完成全国流域海域排污口排查任务。地级市人民政府承担组织实施排污口排查溯源工作的主体责任,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应加强科技投入,严格质量把控,切实把排污口排查工作做细做实,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江苏省财政厅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商务厅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统计局
北京市化学工业协会 天津市石油和化工协会 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 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 吉林省能源协会 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协会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安徽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福建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江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湖北省石化行业协会 湖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广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海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 四川省化工行业协会 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 云南省化工行业协会 陕西省经济联合会 甘肃省石化工业协会 青海省化工协会
电话:协会:025-8799064 学会:025-86799482
会员服务部:025-86918841
信息部:025-86910067
传真:025-83755381
邮箱:jshghyxh@163.com
邮编:210019
地址: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东楼(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5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30
备案号:苏ICP备13033418号-1